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三章 太安城中的他们  (第2/3页)
与我meimei的那桩婚事,玄策,你怎么看?”李济民笑吟吟地问道。    当年房家的冤屈已经被彻底洗刷,甚至当今陛下还特意为此下了“罪己诏”,所以虽然如今房家只剩下了房玄策一人,但没有人会怀疑年幼之时便名动京城的房家雏凤不能够重振房家门楣。    房玄策淡淡一笑,“殿下应该清楚我之所以能够走进那些朝中重臣的眼中只是因为殿下,他们在陛下面前举荐我也只是为了贴合殿下你的心意。”    “至于太平公主,殿下更清楚她的心思,她只是把我当成了朋友,并非是意中人。”    李画扇所钟意之人,远在蜀地。    房玄策说到这后顿了顿,然后又继续说道:“我会参加来年的科举。”    李济民听到他这般说,神色复杂地点点头。    之后书房内便是两两无言。    虽然房玄策刚才已经提到了某人,但也仅仅止步于提及。    “对了,有他的消息吗?”李济民终于是话锋一转,冷不丁地问道。    虽然他没有提及名字,但他知道房玄策肯定清楚自己所问的是谁。    房玄策闻言摇摇头,“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天霜山距离太安城甚远,他一时半会没有消息传来也是正常。”李济民宽慰说道:“你放心,我已经吩咐秦大哥,只要蜀地那边有什么动静,立马会百里加急传信会太安城。”    其实李济民要远比房玄策更担心此时隋便的安危。    他已经将李雍和铲除,虽然尚未入主东宫,但也已经有太子之实,眼下更是行太子监国,所以说只要没有意外,不久以后父皇退位让贤,他李济民就会登基大宝,继承大统。    当然,他所担心的那个意外就是天霜山。    隋便真能够荡平天霜山,那后者便不会再对他造成任何威胁,他就可以坐稳大梁皇帝之位。    可若是隋便失败了,那等天霜山回过神来后就是对自己下手。    眼下李雍和已死,他李济民是大梁皇室唯一的正统,天霜山多半会承认自己的身份,但在那之后他就要沦为山上统治山下世俗王朝的傀儡,像父皇李汤,像李雍和那般。    可若是要让自己起身反抗天霜山,说实话,李济民不是不敢,而是不想将大梁的百姓再度拖入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    况且他也清楚,以大梁现在的国力,想要战胜天霜山,不说痴心妄想也可以说是难如登天。    所以不管是他还是他的父皇,都把宝压在了隋便的身上。    “殿下,假若,我是说假若隋便失败了,天霜山卷土重来,你会如何?”房玄策沉声问道。    李济民闻言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反问道:“你觉得本王该如何?又会如何?”    这两个问题若是放在如今三省六部任意一朝臣身上,哪怕单独拎出来一个问题,只怕他们现在也已经胆战心慌栗栗危惧了。    房玄策抬眸正色看着李济民,道:“若真有那么一天,或许隋便已经死了。”    “房玄策不敢左右殿下的任何决策,仅是想让殿下记住,隋便是为何而死的。”    李济民看着郑重其事的房玄策,沉吟了许久后这才微微点头,“放心,他隋便能做的事我李济民同样也可以。”    ...    太安城皇城中。    养心殿内。    偌大的宫殿之内仅有李汤与董和两人。    两人是君臣,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半个朋友。    这当然不是董幼宰的臆想揣测,而是今日听宣进宫后身为皇帝的李汤在屏退四下后亲口同他说的。    当时在听到坐在皇位上的皇帝陛下这般说后,董和在震惊之时更是赶忙跪地叩首,惶恐不安地说道,“老臣不敢”。    李汤见此淡淡一笑,然后只是让他起来说话。    董和闻言又缓缓从地上站起身来,不知道此时该如何开口。    李汤见到今日表现如此拘谨的董和,笑而不语,他清楚大概是刚才的那番话吓到这位大梁的上都护府副都护大人了。    也对,历朝历代的皇帝哪有像自己一样会对臣子说出“称兄道弟”的话的。    李汤起身慢慢走下台阶,然后在最后那阶台阶处止住了脚步,然后在董和目瞪口呆之下一屁股坐了下来。    “坐在上面我端着架子累你仰着脖子估计也好受不到哪去。”李汤长舒一口气,说道:“索性就坐在这吧。”    随后他看向董和,笑眯眯地问道:“董大人,你不会是想让朕这般仰着脖子看你吧?”    因为此时李汤坐在了最后一阶台阶上,而董和又是站着的,所以李汤看向董和时是需要微微抬首的。    董和闻言赶忙跪下身来,刚要开口请罪,就被李汤打断道:“谁让你跪着了,来,到这边来坐。”    说完他还轻轻拍了拍身边的那处台阶。    这位历经风云诡谲官场数十载的上都护府副都护闻言缓缓抬头,面露疑惑之色。    即便是以他的官场阅历都不清楚这位当今的皇帝陛下究竟是怎么个心思。    不过不敢违抗君命的他还是重新站起身来,然后在李汤的注视下脚步略显沉重地拾级而上。    在他站在李汤身旁,神色拘谨地轻敛官袍,然后小心翼翼地坐下身来。    他还是第一次像现在这般距离大梁皇帝这般近。    “其实你不用这么紧张,今日朕宣你来并没有要紧事,只是觉得在满朝的文武百官中有些话也只能够说给你听。”李汤瞧见他搁置在膝盖上的微微攥起的双手,于是解释道。    “陛下,微臣惶恐。”董和沉声说道。    此时在官场浮沉多年的董和额头上已经密布汗珠。    因为他发现今日的大梁皇帝于自己而言是这般陌生。    “幼宰,若是朕没记错的话,你家的长子董儒林如今正在国子监吧?”李汤笑呵呵地问道。    “回陛下的话,是。”董和赶忙应道。    李汤点点头,“不错,你们董家也算是文武双全了。”    “是陛下对董家皇恩浩荡。”董和沉声说道。    李汤摆摆手,“是你们董家人自己争气而已。”    有了这番开场,董和脸上的拘谨神情也消减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