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回风转阳气,息土催山河  (第1/2页)
    ,衡华    修行界,在提及火的时候。会想到南明离火、太阳神火、地肺毒火。    提及水的时候会想到三光神水、九幽弱水、太阴神水。    可提及土,修行界公认一种土系至宝——息壤。    息壤可生息大地,相传东莱神洲便是息壤衍生而来。    当然,以伏衡华所见这一小撮息壤,莫说把整个东莱神洲造出。便是造一座步仙洲,怕都办不到。    但对葬龟礁而言,这块息壤分量足够了。    ……    伏向风等人忽觉山岛晃动,黄蒙蒙的大地元气随着一座五行山升起。    “五行山法?这小子又要造山了?”    众人未曾察觉之时,一粒比尘埃还要微小的息壤蓦然炸开。    息壤,为天下万土之母,先天大地至宝。哪怕仅以一粒土沙,其演化的土石也足以在葬龟礁底部打造真正的岛盘,将四十五座礁山全部托起。    灵气如风,回荡在全岛。    看着各岛之间的水渠被土石取代,伏向风走过去。    “这小子哪来这么大的法力?还是说,葬龟礁下面有大量泥沙?”    轰隆——    天空蓦然炸响惊雷,灵气凝结为雨滴从空中落下。    周潇眼睛一亮,连忙指点道:“快,你们赶紧运功。这是灵屿建成时,与天地交感而来的‘普灵天雨’。对你们修行有助,可洗经伐髓。”    细雨挥洒,不仅伏向风等人在吐纳。岛上的紫轩遗民在灵雨洗礼下,体内的寒气、妖气得以舒缓。    龙业在这一刻,迈入真火境巅峰,体内气态真元开始向玉液转变。    “造化啊。”    中峰之巅,衡华闭上眼,又有一丝东莱遗洲的气运加身。    他对《造化会元功》又多了一份感悟。    回风屿建成后,与水底的云界大阵形成共鸣。    云界阵吹上来一阵无形斥力,抵着回风屿底部,让它不至于重新沉没。    “以前,我一直以为回风屿之所以常浮水面,是灵气如风,回荡四方,托着岛屿不沉。如今才知道,是水底遗洲的云界大阵在加护灵屿。”    只要灵脉不破,回风屿就可以借助云界大阵不断吹上来的风,稳稳立在水面。    随后,伏衡华将一众冤魂收入九龙池。    九龙池重建后,依旧是十死无生的绝地,非生者可以履足。    而随着阳和之风在岛上循环,死气阴气尽数沉下。    所以,衡华借助这一特性。依托九龙池的弱水,融合葬龟礁的死气,构建了一处虚幻的洛城。    冤魂们进入洛城,纷纷陷入沉眠。    薛开和瑾仙娥来到九龙池,看到衡华站在九龙池边缘调息。    望着九龙池上空,虚幻不定的城池介乎阴阳之间,冤魂们尽数沉眠于此。    薛开暗暗点头。    这座回风屿造得好,不仅把葬龟礁整合,更为亡魂提供一处临时栖息地。待怨念散去,他们便可回返星辰。    忽然,薛开瞥见九龙池上方,倒着生长的黑色藤蔓,有三朵白色花蕾含苞待放。    “这——九阴蛇藤,”薛开大喜,“你把此物种出来了?”    “我借助外面的蓍草,”伏衡华,“将盘蛇蓍置于灵脉,养出这一条九阴蛇藤。和九龙池契合。”    伴随着灵脉成长,会有各种灵植、灵兽伴生。伏家有一门“点化灵木”的手段,在灵脉刚成型时,将植物置于其中,提前塑造伴生灵植。    薛开点头,死死盯着九阴蛇藤。    “这可是阴脉孕育的宝贝。花叶藤蔓都是炼制阴丹、毒丹的上乘材料。灵花绽放后,更可以助我等修士温养魂魄。如果结果……”    九阴藤的果实是筑基修士突破金丹境时,所用的“坎离还液丹”五味主药之一。    瑾仙娥打量那一簇黑漆漆的藤蔓,笑道:“你在龟岛养出蛇藤,莫不是打算培养一头玄武来?”    伏衡华也笑了:“如果这座岛能成长为中等三品灵脉,说不定真可以诞生一头玄武呢。”    他目光落向九龙池,毕竟这里就有一块玄武壳啊。    ……    回风屿建成,龙业带人重建家园。    随着四十五座礁山合并,灵屿各处的灵龟开始活动。为防灵龟伤人,众人为紫轩遗民布置防御阵法。    “三哥,帮个忙。”    风音传来,伏向风看向中峰方向。然后前往灵屿正南,按照伏衡华的意思,把凸起的大石削出一个乌龟脑袋。    “你够无聊的。弄这玩意干嘛?”    风音传来笑声:“这处‘龟首岩’可以望日观潮。闲暇时,过来钓鱼不好吗?”    随后,恒寿、啸鱼、傅玄星、伏流徽也听到风音,去其他四个方向分别开凿四足。这四足便是四处渡口,可往来船只。    而在最北部,有一块天然凸起的石壁,宛如乌龟的小尾巴。    从水上望去,全新的葬龟礁便是一头立于水面的巨型乌龟。    “如今再叫‘葬龟’,有些不合适了。”    风音回荡在岛屿,中峰劈出一道灵光,在中峰刻下“洛龟”两个古篆。    “日后,这里便称作洛龟岛。”    岛?    众人望着那两个字,若有所思。    ……    伏向风来到九龙池找伏衡华。    但见他站在池畔,望着弱水凝思。    伏家的“灵脉养木术”,只需一种植物,一条灵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