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回: 清代宫廷杂玩精品拍卖会亮相 于木和诸葛瑜亮相逢再续旧情 (第5/6页)
地说。 看着儿子的一脸困惑,诸葛瑜亮对他说:“在比你还年轻的年龄,于木叔叔就有了这套理论。记得那时他还说,赢的人不一定对,输的人不一定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西方人崇尚科学,而不崇尚输赢。赢的人如果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被认为是对的、符合科学的,就不能把至高无上的荣誉奖赏给他,这是西方最厉害的软实力。保证了那些追求科学真理者的创造力!”
于木说:“你爸爸当年也曾对我说,在科学面前,权势和金钱都没有地位!这句话,我也一直记着。” 于木接着说:“我认识一位大学领导,一辈子争名誉、争地位,最后,正局、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等都争到手了,高高兴兴地到60岁光荣退休了,却在61岁病死了。争了一辈子的东西,到手了,人却没了!有句话说得好,在位是干一天拿一天的钱;退休是活一天拿一天的钱!对那些在位拼命‘争抢’的人来说,他们不明白,60岁以后好好活着,健康活着,也能舒舒服服地挣钱!” 照这样谈下去,三天三夜也谈不完。淳于兰提抗议了:“诸葛先生,机会难得,能不能让于木先生好好分析一下你拍到手的这根翡翠翎管?” 诸葛瑜亮回答:“当然,于木,倒出点‘金子’出来,好好鉴赏一下我拍到手的这根翡翠翎管吧。” 一到讲翎管知识,于木又是一脸的难色,嗫嗫嚅嚅,张口结舌,刚才滔滔不绝的风采,荡然无存! 诸葛瑜亮再次说:“于木,谈点普及型的,让大家多少有些收获。” 于木看看大家,又仔细端详了一会手中的翡翠翎管,终于开口了。 于木看了看诸葛瑜亮说:“其实,翎管的普及性知识,收藏翎管的人基本都知道,比如,大家会先看孔,看看是不是管钻打的孔。再有,大家会看材质,翎管的材质,文官三品以上是翡翠,其中,一品文官是满绿翡翠翎管;武官三品以上是白玉,其中,一品武官是羊脂白玉翎管。其它材质还有:琥珀、象牙、碧玺、水晶、琉璃、砗磲、青金石、金和铜等。其它材质翎管的用途,因历史文献资料缺乏,我也还在研究之中。” “怎么?这些材质的翎管的用途,你这样的收藏大家都还在研究?”“白面书生”不解地问。 “当然,有一些材质的翎管,清代史料记载不详。比如,琥珀翎管、象牙翎管和碧玺翎管到底是什么官员佩带的,尚无详细清史材料证实。而从实物看,这些翎管都造得非常精美,制式标准,多为清代乾隆时期的制式。显然,佩戴者绝不是等闲之辈。”于木答道。 “这些材质的翎管你都有吗?”淳于兰颇为急切地问。 “除了纯金翎管以外,各种材质的翎管我都有。当然,琥珀、象牙和碧玺翎管我拥有的数量极少,比如,目前我只收藏到一根碧玺翎管。”于木不慌不忙地说着。说完,他还慢慢地品了一小口莫干山云雾茶,很是悠然自得的样子。 “诸葛老,非常抱歉,我只能说这么多了。”于木向诸葛瑜亮略略欠身说。 诸葛瑜亮笑了:“于木,你真是滴水不漏啊!” 淳于兰不解地问:“于木说了这么多,怎么还是‘滴水不漏呢’?” “我们想听的是绝窍,在绝窍问题上,于木滴水不漏。不过,这也符合收藏高手的风格,绝窍是要藏在自己心里,绝不会轻易拿出来和外人交流的。因为,诀窍是收藏者几十年收藏经验和心血的总结,滴滴是血,句句是泪。是交了多少学费的收获啊!”诸葛瑜亮边说着,也品了一口莫干山云雾茶。 “知我者,诸葛老也!”于木居然也来了句调侃。 “诸葛老,还是你再传授给我们一些喝茶的讲究吧。”于木开始巧妙地转移话题了。 “喝茶有什么讲究,一人一种喝法,喝得开心,自得其乐就好。”诸葛瑜亮也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喝茶好像很讲究时间?”于木挑起了话题。 “当然,早饭后的第一杯茶,是早茶,一般是上午9、10点钟喝。早茶最好喝花茶,提神、醒脑、排毒。下午1点多喝一杯绿茶,这杯午茶可以适当浓一些,能够降低血脂,保护血管。晚上6点多喝红茶,红茶最适合做晚茶,因为发酵茶的咖啡因含量低,对睡眠的影响最小。红茶有降血脂和助消化的功能。”诸葛瑜亮滔滔不绝,显然,喝茶是他最喜欢谈论的话题。 诸葛瑜亮说:“据传闻,一次偶然,茶树的叶子飘入煮水的釜锅,予水以独特的味与色,从此有了茶。此后5000多年,茶逐渐成为国人生活之基本。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产区。” 于木问:“中国的茶叶到底有多少种大类?” 诸葛瑜亮朗声大笑说:“绿茶,不发酵,保留茶叶的清香,如西湖龙井;白茶,微发酵,不炒不揉,呈现茶自然的味道,如白毫银针;黄茶,轻发酵,清爽中多了一分甘醇,如蒙顶黄芽;青茶,也叫乌龙茶,半发酵,味道醇厚而多变,如铁观音和武夷岩茶;红茶,全发酵,色红艳,味香甜,如祁门红茶。黑茶,后发酵茶,滋味醇和口感浓厚,如普洱熟茶和安化黑茶。” 淳于兰看到,于木真是谈话高手,转移话题,能做到在不经意之间。确实是个有些精彩片段的老戏骨! “于木先生,你能不能也像诸葛老讲茶一样,把你的翎管断代再讲得精彩一点?”淳于兰有点不依不饶地试图把话题再拉回来,给于木一个小小的难堪。 于木这次不慌不忙,也许是因为有诸葛瑜亮这样的高手在座,激起了他的斗志,他笑着说:“淳于兰,你不用再问这个问题了,诸葛老先生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想从收藏家嘴里掏出绝窍,比登天还难!”于木再次展示了他强悍的一面。 这时,茶室的大门开了,一位身材修长、系马尾辫的漂亮姑娘从屋外款款走进来。 诸葛瑜亮向于木等人介绍:“这是我的外孙女江一梅,武汉大学新闻系在读研究生,今年毕业。” “哦,来了位‘未来的记者’。”淳于兰首先向江一梅问候。 “我不是‘未来的记者’,我从武大本科毕业后,曾经在《BJ教育信息报》工作过1年,之后又考回武大上研究生。淳于阿姨,你在BJ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