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六章:采茶  (第1/1页)
    女配在种田文苟住了正文卷第一百七十六章:采茶村里有五百多户人家。    这个时代因为人口稀少的原因,国家是鼓励生育的。    最少的人家一户也有四五口人,光这个村子来应招的采茶工就将近二千五百人。    离王家村又近,渡河就行。    所以直接为唐景云解决了人手不足的可能。    正月初五。    天刚微亮。    在往年,这个不是闲在家里就是到处走亲戚串门的悠闲日子,原本应还在床上贪睡的桂阳村村民们却已集体忙碌了起来。    去年,他们村在王家村找了个采茶的活计,村里除了还不会跑跳的小孩,基本都去报了名。    而今天,就是去王家村采茶的日子。    村民们吃过早饭,便要到村口集合。    在那里,会有马车来接他们。    他们村离王家村有点距离,走路过去得花上半个多时辰。    茶山的东家就准备了马车,每天晨起日落地接送他们往返。    村民们陆陆续续地去了村口。    个个穿着厚袄子,背着采茶用的背篓。    第一天上班,神情都有点兴奋。    即便现在的天还有点冷,冷风也吹不灭大家心中的火热。    当村民陆陆续续来齐的时候,才铺平没多久的路面上,便传来马蹄哒哒与车夫甩空鞭的声音。    大家精神一振奋,就看到一行十几辆的马车出现在视野里,最后在村口停下。    为首的车夫跳下车,提着嗓子通知:“去王家村茶山的上车了。”    这些拉人的马车很简单,只铺了一块木板上去。    而拉车的马看着却强壮无匹,一辆车就能坐上十几人。    从来只有人等车,没有车等人的。    待村口的所有人都上了车,车夫也不问人来齐了没有之类的话,指挥着马儿掉头,甩响空鞭,就开始跑动起来。    在这列车队跑往目的地的时候,还有几队马车在附近村子接人。    沿着才修的大路慢慢汇集到一处,颇为浩荡。    这些马车在差不多的时间先后到了王家村。    把人送到后,马车离去。    而这些别村的人刚下车,就看到旁边的走马河边,许多人正从船上下来。    河的对岸,还有很多人在等待。    其他村子看着就羡慕对岸的了。    离得这么近,只需渡一条走马河就能回家,能比他们节省好多时间呢。    当然,最方便的还是要数王家村的。    茶山就在他们村后呢,更近了。    采茶工多是女性。    男的有体力优势,更多是去应聘了炒茶工。    山脚下,有许多有经验的采茶工等在那里。    来一批人就去几个人领走。    然后带着人到雪仙茶茶树地里,跟这些采茶工讲解怎么采摘。    讲解完了后,检查了他们的指甲,确认都修剪过指甲后,便让所有人均匀分散开来,开始采茶。    第一波采摘的茶叶一般都成为头茶。    雪饮仙里头茶采摘嫩芽,第二波是一芽一叶,第三波就只摘两三片嫩叶。    采摘时不能用指甲掐,而是要靠折断,不然端头会变色。    泡出来的茶水颜色也会受影响。    若有人偷懒用指甲掐断被发现了,是要罚款的。    当采茶工基本来齐后,这时天色也终于大亮,便能看到满山都是忙碌的采茶人。    头茶采摘纯嫩芽,纯嫩芽唐景云给的工钱是三十文一斤。    而一个熟练的采茶工,一天最多采摘三、四斤。    等到一芽一叶,因为带叶片,重量增加了,一个熟练工一天能采个五到七斤。    唐景云给的价格是十五文一斤。    到第三波全是叶,采起来更快。    所以,价格相对的还要低些。    一亩士饮茶茶树平均的产量是茶叶五十斤。    而按照五斤鲜叶出一斤干茶的比例。    一亩茶树才能生产出十斤成品茶叶。    也难怪自古以来茶叶就贵。    采茶工一天交两次茶叶,中午一次,下午一次。    茶叶称重记录数量,工钱一月一结。    山脚下修了一排排的炒茶房,还有摊凉槽。    当天采下的茶叶必须当天炒制完。    中午过后,唐景云招来的几百名炒茶工就要开始工作了。    制茶有好几道工序。    一个熟练的炒茶工,一天能炒个两斤成茶。    当然,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炒茶。    刚开始少不得要糟蹋一下茶叶。    采茶就不说了。    炒茶工的手艺不一,炒出来的茶叶质量也是有高有低的。    唐景云在炒茶工内部设置了奖项。    谁每天炒的成茶超过哪一个品质,她就有奖。    这样倒是大大减少了炒茶工们对茶叶的糟蹋,也提升了炒茶工们对提升茶叶品质的钻研积极性。    唐景云下午到的王家村,身后跟着赵大魁他们。    现在茶山虽然开工了,但村里的面脂坊今年要初八才开工。    赵大矛和谢林杏还闲着,赵冰雁、谢照暾他们也要过了正月十五才返京。    一家子都有空,便一起跟着来了。    谢林杏他们顺便也回村看看他们家的房子和地。    谢家今年都忙。    新房子建是建起来了,不过建的比较随便。    里面也是空空如也一点家具也没。    谢家在李沟村还剩一亩地,因忙着给唐景云打理事业,早租给本村的人家种植。    谢林杏虽然变化了很多,但同龄的许多人看到他还是能认得出来的。    但像以前黑黑瘦瘦,如今却白白嫩嫩,看着像世家少爷的谢照暾,有些人看着就认不出来了。    现在村里李家的李知文与蒋家和唐景云合开的织染坊有合作村里是有人知道的。    李知文的绣坊里还有不少本村的女子,曾有绣娘家人听过几句。    唐景云现在把店铺开到上京去了,那谢照暾去年就去上京给唐景云打理店铺。    上京那里。    不是有钱人便是权贵,待久了,耳濡目染下,谢照暾有此气势也不奇怪。    叫他们颇为羡慕。    茶山还挺高。    唐景云他们一行只走到半山腰上就下去了,然后去了炒茶房。    炒茶房内,是一溜的土灶。    灶上放着呈倾斜一定角度的炒茶专用的铁锅。    炒这一锅茶通常需要两人携手完成。    一人在灶下烧柴火,一人专心炒茶。    炒茶房里热火朝天的。    onclick="hui"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