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35、阿黄 (第4/4页)
的,就比如我家的“阿黄”。 所以每次,当我强制性的为它洗好了身子后,它都会慌不迭的“逃到”自己的窝里,任我怎么呼唤也不出来。 当然了,除非看到我手中没端着水盆,也没拿着水管,更没放着水瓢,它才会回应我的呼唤,才能离窝而出,然后第一件事,便是甩甩濡湿的躯干,就如同下雨一般,似乎想把它那“惊恐”的滋味,也让我尝尝。 不出它“所料”,我也体验到了晴天“下雨”的滋味,是种蛮清凉蛮清爽,也蛮折磨人的体会。 而除了上述七种特性外,“阿黄”还有第八章,也即是阿黄爱“扒”,爱扒人和爱扒墙。 因为爱“扒人”,是狗狗最常见的表达兴奋,以及示爱的行为,所以我家阿黄的“扒人”举动,也只会发生在我和我的家人当中,尤以我们与“阿黄”或短暂或长久的分别后,再重聚时,阿黄的“扒人”频率最繁。此时。往往只能威呵它,或稍微揍它一下,它才会收敛它那热情到家的激情,变得安静一点了。 而阿黄所谓的“爱扒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么说吧,一般狗正常撒尿,都是扬起一条后肢,只留下三条腿来支撑,然后趁势倾泻“磅礴洪水”,但我家“阿黄”偏偏“特立独行”——只用两条腿来支撑自己,然后把它那短矮的两个前臑,紧紧地扒在墙上,随后,开始学着人一般,却舒缓自在的“开闸放水”。这情形,别提有多怪模怪样了。 当然了,据我观察,我家“阿黄”,还有着第九章特性,也即是爱“炸”,阿黄“爱炸毛”与“爱炸腔。”尤其是它遇到了自认为能欺负赢的未成年狗崽时,它便洋洋得意的以大欺小起来,先是把背脊的刚毛支棱起来,然后疯狂“喂喂喂或汪汪汪(此处,皆拟狗声)”,一副要驱赶外来者的架势。可实际上,此时愈让它不炸腔,它愈炸腔,愈让它不炸毛,它愈炸毛,俨然是一副“我是这里老大”的态度,让我既爱又恨。 但遇到这种情况,我也并非无法可解,我往往只需要把“阿黄”扳倒,然后用手恣意抚摸它那柔软发烫的平坦腹部,它便能暂时压制住自己的“爱炸”本性,然后乖乖听从我的摆弄,甚至逗得它开心了或烦透了,它还会轻轻舔我的手背,似乎想靠这招,来让我放开它,让它霍然起身。 但这时,让它“炸”起来的当事主,往往已经不见踪影,或是早被我的家人给撵跑,或是早已跟随其主返家,所以阿黄的“舔绝招”,往往会让它感觉十分的“实用”,真是条“傻狗,笨狗”啊。 最近,因为家中腌了许多咸鸭蛋的缘故,所以不仅我,“阿黄”也顺道吃了不少。于是便引出“阿黄”暗藏的第十个特性,“嗜蛋”,尤其喜欢吃鸡蛋,鸭蛋,或鹅蛋,无论是煮熟的,还是半溏的、全生的,只要被它嗅到,它就会屁颠屁颠的跟随着我,然后“嗲叫”,让我不得不分点给它吃。如此,它才不会继续纠缠我。 值得玩味的是,对于“阿黄”,当它嘴中叼着零星带rou的骨头杆时,我能轻易地夺走,它会乖乖的任我作弄,而对于营养丰富、鲜嫩好吃的“禽蛋”,只要“阿黄”看到了,垂涎了,紧跟着我了,无论我是否剥开瑳白坚硬的外壳,还是囫囵整个丢给它了,亦或是,我拿着剥好的禽蛋,快吃一口,然后用余下的“残肴”左右再三戏弄它,刚开始,它还把我当作“主人”,任我肆意戏弄,后来,“阿黄”实在忍不住美食的诱惑了,便会欻然间,趁着我不注意之时,把半截禽蛋完全衔住,然后迅速跑回它自己的窝内,随即开始猛嚼海吞。 往往任我怎么呼唤,都动摇不了“这颗蛋”已经易主的情况,甚至,有时,还会冲我“呜呜”叫着,让我不要争夺它的蛋食,由此可见,禽蛋,对“阿黄”是多么多么的重要了,甚至有时比我这个主人都重要了,这贪吃禽蛋的“阿黄”啊。 ...... 或许每个农村孩童的青春记忆力,都有一两三只“阿黄”作陪,它们给予欢乐美好,也彰显着温情瞬间,更默默融化着人们那日益冷硬的心灵。虽然它只是这芸芸众生里,渺小偞卑的存在,但经过千载岁月的打磨洗礼,“阿黄”,这个普通却旖旎的称谓,早已镂刻进中国农村人的基因谱中,时刻与人们产生着羁绊之情。 虽然中国农村人与中华土狗的情缘,从很早之前开始,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却不会在很迟之后终结,毕竟这主仆双方的情愫,早已撼动天地,早已超脱六道轮回,让皇天后土也深受感动。虽然在当下的农村中,早已难见完全纯种的“中华田园犬”,都只剩下串种土狗罢了,但也因为这样,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才能让中华田园犬的血脉之力,继续驰骋在华夏的大地上,经久不息,生生不息,千秋万代。 (备注:虽然有人爱吃狗rou,甚至专以土狗为食,并笑称为“rou狗”,但我不予置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恶,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善待我家以及邻居家的狗狗。) ...... “你看那条狗的额头有道长条状的锋线,状若阴阳天目,也似分左右躯形,这是什么品种的犬儿?” “呀,那是田园犬的独特印记。中华田园犬,是陪伴咱中国人时间最久,与咱中国人感情最为真挚深厚的犬种,至今仍在农村地区,恪尽职守的看家护院。在农村,听着呴呴呃呃的雄鸡打鸣,揉着温温宜宜的狗崽肚皮,钓着林林总总的野鱼虬虾,逮着喈喈噪噪的知了蟋蟀,便是人最为舒怡的休闲时刻。人这一生,无论混好或坏,可千万不能忘本呐…” (本文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