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14章 韩信定理 (第1/2页)
以前世的记忆看,刘执嘉很容易就发现,这丹书铁券既然相当于晋爵封侯的凭证,那么并不是传说中的“免死金牌”,如果本人或者后代犯罪尤其是谋反,那下场依然惨烈。 可说你有没有罪,尤其是有没有谋反,那还不是皇帝的一句话? 这就是刘执嘉看出的,很大可能由叔孙通设计的这“丹书铁券”的“后门”或者“木马”程序了,而聪明如刘邦,绝对看出了这一点,甚至也许就是他暗示甚至明示叔孙通如此设计的。 由此,在审食其感动和炫耀自己的“丹书铁券”时,刘执嘉只能在他告辞时,看着他的背影暗暗摇头——也许这审食其,将会和其他许多功臣一样,结局堪忧呢,可对此刘执嘉也无能为力,因为审食其这一别可能就是与自己永别了。 继赵功被委任为外官治粟都尉、负责在关中示范推广“代田法”之后,审食其跟随皇后吕雉去了长乐宫,只剩下刘执嘉和妻子留住在了栎阳宫中。 随着皇帝刘邦和皇后吕雉都搬去了新落成的长乐宫,这栎阳旧宫殿一下子显得宽敞了许多,但随之刘执嘉的心也空荡寂寞了不少。 刘邦夫妻更加忙碌了,加上距离远了,每五天左右来探望自己一次都很难做到了。 每日里,只有和妻子相对,身边也没有了过去熟悉的赵功等人陪伴,二儿子刘仲、四子刘交又都前去封地当王去了,这暮年的生活,让刘执嘉顿时有了在敬老院等死的感觉。 自己还能活多久?自己又还能做点什么呢? 而在这迷茫中,刘执嘉听到了一个重大消息:刘邦又出征了! “韩王信反了?”听到这个消息,刘执嘉才知道,原来自己对“丹书铁券”的判断过于绝对了。 这个韩王信是韩襄王的庶出孙子,与如今已经被变为淮阴侯的韩信,除了名字相同外,还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都身材高大、一看就是勇武之人。 正因为这一点,在韩王信投降刘邦后,跟随攻进秦关中,接着又跟着出关打败了项羽所立的韩王郑昌,因此得以被立为韩王,继续带兵跟随刘邦征战。 “这样的人,其实反叛才正常,所以要不丹书铁券的‘后门’也被他看破,要不就是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个。” 想着刚刚同样刚拿到丹书铁券的审食其的激动样子,刘执嘉感慨地想到。看来,能被刘邦封王或者封侯的功臣们,智商情商肯定都足够在线,所以这东西或许只是刘邦和手下心照不宣的政治游戏? 为何说韩王信反叛才正常? 因为在这个“礼崩乐坏”的动乱时代,刘执嘉算看透了,绝大多数人心中没有所谓正义,追求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 要知道,这个韩王信,起初追随是当初的韩王成,然后投降了刘邦,可是当刘邦兵败荥阳时,他竟然又投降了项羽! 不过,以他的精明,当然看得出项羽不太靠谱,所以不久就趁乱逃了出来,而刘邦不计前嫌,再次立他为韩王,最终跟从刘邦击败项羽,平定了天下。 “刘邦真是个豁达大度的英雄,比曹cao这等枭雄要强多了。” 想到这里,刘执嘉感慨刘邦的不容易,看看雍齿、燕王臧荼等,再来看这个韩王信,刘邦没有辜负他们,是他们辜负了刘邦的宽容和信任啊! 这么一个只是追逐利益的精明人,竟然被刘邦看中,让他韩国的都城从颍川北迁到晋阳,去镇守与匈奴接壤的边境线。 所以,没有了安稳、却有了无穷大责任,刘邦这让精明的韩王信利益受损的做法,自然就让他心中不平,加上被匈奴包围在马邑时,竟然私下多次派使者向匈奴求和,这自然被发觉了刘邦提防和斥责。 而韩信被变为淮阴侯,并软禁在长安城的前车之鉴,让韩王信担忧刘邦迟早会对自己下手。 于是,韩王信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勾结匈奴造反了。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刘执嘉的记忆里突然现出这样两句诗,不由得无奈地摇摇头。 刘邦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