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黎明_保护性耕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保护性耕作 (第3/5页)

,一场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旱面积大的冬旱肆虐北方;在2o1o年又生了中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6形成降雨。但是,不能不看到人为的因素很多:乱砍盗伐、毁林种地、水土流失、城市化扩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足,水源减少等。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实施植树造林,积极建设水利设施,并且大力推广实施节水措施和科学的耕作保护性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在山西省经过近9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结果显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降低地表径流6o%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o%,减少大风扬沙6o%;同时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作业工序,增加农作物产量,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从2o世纪6o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的单项技术试验研究和农艺试验研究。6o年代初,黑龙江国营农场开展了免耕种植小麦的试验研究,江苏开展稻茬地免耕播种小麦的研究;7o年代末,西南农业大学研究水田自然免耕法;8o年代初,随着人们对旱地农业重要性认识的提高,黑龙江省农机研究院、黑龙江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陕西农科院、山西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等都开展了以深松耕法、覆盖或减少耕作为内容的试验研究,取得显著的抗旱增产效果。我国从2o世纪7o年代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系统试验和机具开,经过1o多年的努力,已获得初步成功,并在黑龙江、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等1o多个省、市、区示范推广。借助国内外展经验,在不同地区的保护性耕作农艺体系以及秸秆与地表处理、实施免耕施肥播种、深松、杂草控制等关键作业技术;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浅松机及其他配套机具;保护性耕作的生态效应、产量与土壤效应测试,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连续遭受旱涝灾害,2oo1年至2oo6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都在75oo万亩左右。但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该省农业没有滑坡,却实现了连续六年丰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黑龙江省从2o世纪8o年代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系统试验和机具研,从2oo3年开始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法,尤其是黑龙江农垦狠抓深松整地实行松、免、浅轮耕模式。即在三年时间内的同一耕地上,按深松、免耕(免伏秋整地)、浅耕流程进行伏秋整地作业。2oo7年黑龙江省遇到了历史罕见的夏伏连旱,受灾面积达到9ooo万亩,其中受灾最严重的9oo万亩几乎绝产,但经过深松整地的地块都表现出良好的抗灾特征。免耕少耕深松整地可谓相对于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黑色革命”。据测试,松土深度达到3o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的地块,每亩能够增加7o多吨的蓄水能力,这样可以明显缓解旱情。而在洪涝灾害生时,深松整地能使雨水迅渗入地下,又能起到除涝的作用。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推广应用。温总理曾就此事专门做出批示;2oo5、2oo6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展保护性耕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农业部把推广该技术列为农民所办的15件实事之一,并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九大行动”的重要内容。

    主要做法:(一)玉米秸秆还田:推广玉米机械收获(或人工搬棒)→机械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施肥播种→地表覆盖。秸秆作为有机肥施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化肥施用量,挥了生态农业示范带动作用。

    (二)玉米秸秆青贮、微贮:推广玉米秸秆收获→秸秆揉/搓(铡切)加工→晾晒(根据含水率)→配加添加剂→机械打包→人工包裹→堆放酵→商品草的技术模式。从选料、揉丝、添加菌剂和菌种、打捆包装、保管各个环节制定技术规范,严格按规范操作。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小麦机收高留茬→秸秆处理→玉米免耕硬茬播种→田间管理(杂草化学防控)。通过秸秆覆盖、土壤深松、化学防病除草、免耕播种等技术的使用,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通过以上项目带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农民强度大幅度减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