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_第四十二章 学问之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学问之思 (第2/2页)

是作为雄主之太子,他太明白一件事情,如果父皇思路不一样,是什么下场?

    只是太子已经做了改弦易辙的想法。

    其他人却未必了。坐在不远处宋讷咬牙切齿满脸通红。今日国子监借给明鉴堂来用,他已经很是憋屈了。还听何夕这番阴阳怪气的话。更是肺都气炸了。

    是的,何夕并不觉得自己阴阳怪气的。毕竟,他说的是实话,也是心里话。史学这一本学问,的确不需要什么从聪明才智,更多是苦功夫。至于后面的话,也是何夕的心得体会。

    但凡你学明白一件东西,就会觉得这东西,越来越简单。而不是越来越复杂。

    只是这些话在宋讷的耳朵之中,分明是在暗示理学。是的,理学有支离破碎之病,这话不是何夕说的,而是后世大儒的总结。就是理学看似,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具体在很多事情上,就有很多分离矛盾的地方。

    这正印证了何夕刚刚说的那一句话,越学越复杂了。

    但是如此场合,实在不是他发作的时间。

    朱元璋点点头,也没有再说什么,说道:“徐正,时间不早,叫学生上来吧。”

    徐正答应一声,很快练子宁就上来。

    练子宁站在下首,先给皇帝与诸位大臣行礼。行礼过后,朗声说道:“学生所讲的是《六镇始末与教训》。”

    练子宁一说,下面传来一阵嗡嗡声。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题目太偏了。

    很多人连六镇是什么都不知道。毕竟南北朝的历史在后世都不是重点。在这个时代,也没有多少人研究。即便有人知道,也仅仅是读书的时候看过而已,知道六镇之乱,是北朝的关键事件,直接影响后世。北周,北齐,隋唐都受到六镇之乱的影响。但也仅此而已。

    更多的他们就不知道了。

    练子宁依旧在侃侃而谈了。

    朱元璋先不听练子宁讲什么,单单是这台风,能在这么多大臣将领,还有他面前,不怯场。已经不错了。随即又细细听练子宁讲六镇之乱,不一样就入神了。不再关注练子宁这个人,而关注练子宁讲的东西。

    朱元璋自然是知道六镇之乱,但也没有深究。只是此刻听练子宁这一讲,忽然觉得六镇之乱,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深入研究。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六镇。

    南北朝北魏的时候,北魏在漠南草原上建立起六个军镇用于抵御柔然的进攻。这六个军镇即便上就是而今漠南地区,后世内蒙古面对外蒙一线。当然这里的并不是太准确。仅仅是简单说说。

    原本北魏京师在平城,平城就是原本山西大同附近,但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政治中心难移。有利于整个北魏的汉化。但是六镇士卒远离了政治中心,所受到的重视,日益下降。因为种种原因,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六镇大起义,北齐高家,北周宇文家,大隋杨家,大唐李家的祖先在这一场大乱之中,纷纷粉墨登场。甚至所谓的关陇世家也是在这场大乱中形成的。

    朱元璋从六镇之乱中首先想到的后来朱棣迁都之事。

    无他,虽然朱元璋非常看重南京,但也知道,大明的军事重心今后只能在北疆,而南京作为政治中心,远离军事重心,将来会不会有六镇之乱重演的一天。

    迁都北-京的想法,在朱元璋内心中缓缓游荡。

    不过,练子宁所讲的侧重点不是这里,而是六镇后期,为什么要作乱。北魏朝廷为了维持六镇在草原上的存在,花了多少经费,而其中六镇最底层的士卒,又得到了多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