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定策 (第3/3页)
来的左良玉部。 “杨嗣昌死前,将进剿事务托付在总镇的手中,将左良玉也置于总镇的掌控之中,这是天赐的良机。”
赵怀良站在陈望的身侧,从夷陵传来的信件,他也已经是从陈望的手中看到了,这并非是什么秘密, 因此赵怀良自然是知道,杨嗣昌临死之前将左良玉交给陈望来节制的事情。 “左良玉的麾下现在算的上是兵强马壮,若是能够收拢,也不失为一大助力。” 陈望眼神清冷,摇了摇头。 “现在也还不是时候。” 左良玉在这个时候,正在逐渐的走向军阀化。 在襄阳的时候,他和左良玉结了善缘。 但是那一份善缘,还不足以让左良玉臣服于他。 这个时候是左良玉野心最为膨胀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左良玉并不想屈居人下。 这一点,从左良玉对于曹变蛟态度的变化便可以看出。 “杨嗣昌控制不住左良玉,调遣不了左良玉。” 陈望很了解左良玉。 “杨嗣昌病逝,督师一职暂时悬空。” 历史上杨嗣昌去世,丁启睿升任兵部尚书,改称督师,总督湖广、河南、四川及长江南北诸军,以及三边总督。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郑崇俭没有犯错,还是三边总督,而丁启睿还是陕西的巡抚。 而且陕西如今内乱未平,陕西兵还在郑崇俭的统管之下,和李自成在河西走廊相持。 丁启睿自然是不是可能成为督师。 接任督师的人,最大的可能,应当就是左良玉昔日的恩主——侯恂。 “现在暂代杨嗣昌统筹各镇进剿的是万元吉,杨嗣昌自己都管不住左良玉,他知道万元吉也定然管不住左良玉。” “所以才把左良玉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我,让我来压着左良玉,控制着左良玉。” 现在的左良玉和历史上的左良玉相去甚远。 在房县中了谷城复起的八大王埋伏折兵近万之后,“总兵左良玉有兵三千,见在听臣调度,其所部刘国能、李万庆等有兵六千余” 历史上左良玉在张献忠攻破襄阳之时,仅本部兵马已经是达到了三万人,附从者则是没有确信的数量,不过加起来恐怕已经是超过了五万。 但是现在左良玉麾下,仅有三万人出头,左良玉直辖的兵马只在万人左右。 从陈望收到的各方消息之上,左良玉麾下军兵的战力并不弱,尤其是直辖的兵马几次作战皆是以大捷取胜。 历史上的黄陵城之战,猛如虎统管左良玉麾下的部队进击,遭遇埋伏。 左良玉麾下的部队在遭遇伏击之后很快崩溃,进而演变成全军溃败,明军因此损失惨重。 但是这一次的黄陵城之战,左良玉麾下的部队却是顽强的抵抗了不少的时间,最终因为刘士杰和郭开的战死才最终陷入崩溃。 左良玉将陈望的话听进去了许多。 左良玉并没有肆无忌怛的扩大麾下的兵马,而是有节制的扩大的兵马,尽可能的招募精锐,训练敢战。 陈望回忆着这段时间监察所送来的,关于左良玉的情报。 如果是历史上左良玉麾下的兵马,说实话,陈望绝对是看不上的。 历史上左良玉麾下的兵马说白了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朱仙镇一战,左良玉被李自成打的丢盔弃甲,甚至心气全无,直接丧失了进取天下的雄心。 但是现在左良玉麾下的部曲,却是已经能够算得上一支合格的军队。 只需要一定的磨练,便可以成为一支强军。 “左良玉的事情,我自有安排。” 陈望摆了摆手,现在还不是招揽左良玉的时候。 现在的纸面上展露出来的势力,他麾下加起来一共也才三万人,和左良玉不相伯仲。 无论是从哪一方面,都不足折服左良玉。 “现在我们就在樊城,等着张献忠就行。” 陈望看着远处的襄阳城。 水声潺潺,滚滚东流。 北上的道路已经是被他阻隔。 没有办法北上进攻南阳。 留给张献忠,就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