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4章 上坟 (第1/2页)
清明节来临之际,悲伤总是陪伴在旁边对逝者的想念,与日俱增。不该沉寂在过去的阴影,不该对过去无法释怀。只有你过得好,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安慰。 清明时节雨无数,不浇花儿不浇树,心底思念暗生雾。世事万千看不足,尘归尘儿土归土,敞开怀抱迈大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在众多传统节日中,唯“清明”独有两种身份:节气兼节日。 清明作为节气,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出现,作为民俗节日则出现于唐代,是在节气基础上继承融汇了寒食、上巳二节。 清明节是大家最熟悉的节日,因为这个节日是我们逝去的亲人们的节日,而这样的节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心灵感触,一年里也就只有这一天是让人沉重的。 清明的传统底蕴,既有扫墓、祭祖之沉重,又有踏青、郊游之轻快。它由祭祀扫墓和踏青游玩这两大节俗组成,历千年而不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深根植于民众的文化心理。 在这个生与死对话的节气里,人们走向自然,从追逝之沉重体悟生之信仰,明亮对生活的欢愉和期待。 “来啦!我以为你不会来。” “是有这个打算,但是如果我不来,馨儿要是知道的话会不高兴。” “是吗?看来她在你心中的分量无人可比。” 韩智恩听了韩明时的话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话,而是转移了话题。 “不是说要去吗?” “恩,走吧。”韩明时知道韩智恩不喜欢再在雨馨这个话题,识趣不在多说什么。 这次借着清明节的日子,韩明时想带着韩智恩去见他的父母,本来他是想自己一个人去的,可是说起来,既然已经相认,韩明时觉得有必要让韩智恩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哪里。 这次从韩国飞往中国,就是带着这个目的的,二十几年没有去给他的哥嫂上坟,这一直都是韩明时心里的一块病。 韩明时知道,这样有点为难他,但是,总是要面对的不是吗,所以借由他给哥哥嫂子上坟的时机将韩智恩也一并的叫上了,虽然他知道可能性不高。 但让韩明时想不到的是,他还是来了,不管他的理由是什么,只要他来了就是好的开始。 世间最美的景物再没有比坟墓更宏伟,更感人了。 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而在这座公墓里无人守护,无人管理,一排排整齐的墓碑和小杨树,显得那么凄凉。 韩明时带着韩智恩在墓地上穿搜着,走了十来分钟的时间,韩明时便带着韩智恩停在了一个墓碑前。 当韩智恩见到这所谓自己父母的墓碑前时,只见这墓碑上已积满了厚厚的一尘灰土,上面落满了许多的树叶以及一些小树枝,让人见了如此的凄凉。 韩智恩虽然一直都不想承认这墓碑上的人是他的父母,可是见到了心情却又是另一番的滋味,说不出的难受。 “哥哥,抱歉,到现在才来看你。”说着韩明时开始为他哥哥清扫墓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