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天下之曹髦新传_105.大魏内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05.大魏内卷 (第2/2页)

/br>    相反,曹髦更需要他来投,以此来挽留朝廷文武大臣及各州郡将士的心。

    ……

    豫州城内。

    司马昭醒来,急忙制止众将士改旗易帜,并很虚伪地说:“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圣人称为至德。武帝不肯受禅于汉,犹吾之不肯受禅于魏也。”

    刚刚被曹髦释放回来的贾允闻言,已知司马昭留意于其子司马炎,遂摆手示意众将众臣不复劝进。

    他献上毒计,建议司马昭立常道乡公曹奂为帝,国号仍然为魏,改元景元元年,暂以豫州为帝都,号令天下各州兵马围攻洛阳,清君侧,以此得民心,得人心,得天下。

    另外,他还劝说司马昭,可将司马氏中的后辈美女,献与曹奂为后为妃,以监视曹奂的一切动静,避免曹髦趁虚而入,暗中联络曹奂。

    他说当年武帝曹cao便是如此控制汉献帝刘协的,曹cao当年把自己的六个女儿都嫁给了刘协,监视刘协的一举一动。

    为了说服司马昭,贾允还借用数十年前刘备说过的一句话:“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贾允的计策其实很好。

    因为魏国的大部分州郡县及兵马都在司马昭的掌控之中。

    若得民心,曹髦还真不是司马昭的对手。

    “好计策!贾尚书不愧为我朝第一谋士!”

    “贾尚书就是高明,堪比卧龙凤雏啊!”

    “哼!孔明算什么?比不上贾尚书的脚趾!”

    “其实,孔明也比得上贾尚书的脚趾,就是贾尚书踩到狗屎的时候。”

    “哈哈哈哈……”

    众臣众将纷纷称颂贾允,无不翘指赞叹。

    司马昭大喜,点头同意,并命人击鼓升帐。

    他找文人墨客陪裴秀一起,拟写文榜,发布废髦立奂之皇榜,公告天下。

    随后,他派文臣武将,迎曹奂入豫州为帝。

    曹奂,字景明,武帝曹cao之孙,燕王曹宇之子。

    曹奂获拥为帝,封司马昭为相国、大将军、新魏国兵马大都督,并赐钱十万、绢万匹。

    其他文武,各有封赏。

    贾允又献毒计,建议司马昭以郭太后名义下懿旨,公告天下,以混淆视听。

    司马昭表示同意,指定王怿代书。

    王怿书好后呈送司马昭。

    司马昭阅后甚为满意。

    其旨以郭太后口吻书写,大意为:当初立髦为帝,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其“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本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与相国司马昭商量欲废之。

    相国司马昭心善德高,始终认为曹髦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以观后效。

    但没想到曹髦小儿得寸进尺,多次落毒,欲置本后于死地。

    鉴于曹髦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

    贾允又再献上毒计,建议趁消息未传到雍州之际,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等借口杀死曹髦的心腹、征西将军陈泰,收回雍州兵权。

    司马昭大喜。

    他捋须赞叹贾允,并让贾允官复原职,复任新成立的大魏国的度支尚书兼度支考课之职。

    乔装潜藏于司马昭大军中的赵丽霞和赵丽容急将探报汇成文字,派人快马送入蜀中,报与姜维,建议再次趁机起兵伐魏,令司马昭和曹髦内耗之时无暇顾及雍凉之地。

    姜维闻报中原出现两个大魏国,喜不自胜,当即向刘禅申请起兵伐魏,并发书入吴,联手北伐。

    如此,蜀国起兵十五万,车乘数千辆,皆置板箱于上。

    姜维又令廖化、张翼为先锋。

    其中,姜维令廖化取子午谷,令张翼取骆谷,姜维和赵统自取斜谷。

    ……

    幽州边关。

    秦朗握剑巡视关墙、关城,并召胡红颜来见,质询女锦衣卫可有训练好?

    胡红颜难过地说尚未训练好,但是,也派出了部分考核成绩较好的女锦衣卫潜往敌国及部分州郡。

    她又滴着泪水说她很想陛下,此时司马昭起兵反魏,大魏蒙难,陛下正需她出力之际。

    可惜,她之前招收的女兵,多数年纪较小,平均年龄也不过十三岁,此时也不到十五岁。虽经刻苦训练,但是,终因年纪太小而思想不成熟,难成大事。

    秦朗扬剑指北,又握剑南指,难过地说:“司马昭反魏,鲜卑必定崛起,辽东、高句丽、胡匈、东吴、西蜀、戎狄、楼兰都会联手或是单独侵我大魏。孩子,相思之苦很苦,还是回你的秘密基地训练女锦衣卫吧。若真是国将不国,将来陛下逃难,也有你这个秘密军事基地啊!如今,北边鲜卑崛起,南面的幽州城也已关闭,你我皆腹背受敌。唉!若有战事,也唯有拼死一战了。”

    胡红颜举起衣袖,抹抹泪水,没再吭声,转身而去。

    她边走边拔出倚天剑,睹物思人,想起了往昔和曹髦在一起的快乐,不由又是泪雨纷飞,难过异常。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