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章 天下,自有公理(二合一) (第3/4页)
前来助阵,无疑是自寻死路!” “他们以为有这些人到场,就会让兄长你投鼠忌器,恐丧失了声名而不敢轻举妄动,但实则,光是这些人,就可以挖掘出他们陶家的坟墓!” …… …… 淮浦,刘繇府邸。 陶家的使者将所谓的“陶谦手书”战战兢兢地递送到了刘繇的面前,然后磕磕巴巴的向着刘繇陈述了他们家主的诉求。 刘繇根本没怎么认真地听,他只是笑看着矗立在陶家使者后面的那名大汉。 正是与刘繇相熟的东莱太史慈。 待那名使者说完之后,刘繇遂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你们两家的人真有意思,彼此闹了争执要某去评理,两家的使者居然一块来了……倒好似亲如一家。” 太史慈笑道:“正礼公勿怪,只是奉大将军之命,特来此请正礼公前往徐州,为我家骠骑将军洗去身上的不明之冤!” “这是大将军的手书。” 刘繇接过太史慈递来的信,看完之后,捋着须子,点了点头道:“明白了,明白了,大将军之意,刘某明白了,子义,咱们许久未见了,今晚留在这,陪某痛饮几爵,如何?” “敢不从命!” …… …… 泰山郡,太守府。 泰山太守应劭接到了刘俭的书信之后,沉默半晌无言。 少时,方听他长叹口气,道:“大将军……郑学门人,海内所望,更兼在境内以执法严格闻名,我既身为名士,又立志于法学,焉能不相从之?” …… …… 广陵北境,张超与赵昱则是正在宴请刘俭派来的使者。 “家兄张邈,早有书信来,言我东平张氏与大将军共同经管中原商贸诸路,河北珍奇如今通过中原南售,皆走我张家,可谓合则两益,分则两害呀。” 那使者笑道:“抚远大将军与东平张氏如今已是同舟之客,今刘玄德在郯城为陶氏所污蔑,还请张府君能够鼎力相助,换玄德公一个清白才是。” “此事自然,玄德公慷慨仗义,来援徐州,我等焉能不鼎力相助也?” “此事尽管包在张某身上!” …… …… 而与此同时,琅琊王刘容也暗中派人联络了东海王刘袛。 “诸侯王们能有今日,全仗大将军也,刘玄德乃是大将军之兄,彼声名若是受损,无异于大将军之声望名受损!大将军声望受损,我等该如何?” “此言甚是!那自然是万万不可!” …… …… 另外,已经投靠了刘俭的萧建,最近也一直在于泰山贼孙观,尹礼,吴敦等人联络,劝其等归顺河北。 昔日,臧霸为泰山贼的首领,昌豨为泰山贼寇的智囊,如今领袖和智囊都没了,其余的这几名泰山贼虽然是有兵有将,但却是一盘散沙,不成气候。 连日后往哪个方向发展都不知道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选择最终只有一条。 那就是依附于一个强大的势力。 而放眼徐州周围,能够称得上是最强大的,同时也最有前途的势力是谁呢? 不言而喻。 …… …… 至于北海的名士孔融,也在最近接到了一位访客。 乃是赫赫有名的青州牧使,刘虞。 …… …… 一眨眼,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到了。 这段时间,陶商,陶应,曹宏等人,一直没闲着在暗地里继续抹黑刘备。 他们把陶氏声名受损的事情,一股脑的都宣泄到了刘备的头上。 而经过了这一个月的调养,陶谦的身体也已经逐渐康复了些。
他已经能够颤巍巍的下地走动了。 就在这一月之期到日,刘备率领三千人马,并关羽和张飞来到了郯城的城下,继续讨要他的公道! 听闻刘备的人来了,陶谦领着徐州所有的官吏亲自登上了城头,与刘玄德对峙。 陶谦拄着拐杖,在陶商和陶应的搀扶下,颤巍巍的登上了城头。 他看着下方威武整齐的三千军士,眼中露出了艳羡之色。 随后,便听陶谦颤巍巍地对着城下喊道:“刘玄德何在?可速速出来见老夫!” 就见刘备缓缓地打马出阵,来到了距离护城河的不远处,冲着城上的陶谦拱手道:“陶使君,久违了!” “咳咳!” 陶谦重重地咳嗦了一声,随后冲着刘备说道:“刘玄德,老夫待你如同亲手足,你为何暗中谋害,毁坏老夫与我两个儿子的名节,妄图谋取徐州?” 刘备的表情不愉,高声道:“陶公,这话从何说起?刘备不远千里前来徐州助战,为的是正义为的是公理为的是天道!陶公如何竟说出这般之言?实在是让人心寒啊!” 陶谦用拐杖重重地敲打着地面,叹息道:“你心寒?难道老夫就不心寒吗?老夫今番之举,犹如犹开门而揖盗!老夫心有不甘啊!” 说罢,便见陶谦又重重地咳嗦了起来。 曹宏忙道:“刘备,你还好意思在此与陶公说话?这郯城是你该来的地方吗?你对陶公做了这般的事,还如何好意思出现在陶公的面前!” 刘备正色道:“我不是非要来郯城,而是你们这般污蔑于我,惹的我不能不来!尔等言我不义,放流言毁陶公声誉,证据何在?” 曹宏气道:“你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