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认真做事的学子,诸葛亮 (第3/3页)
的花销,”
“平日里少吃点儿好的,少穿点新衣,少买一匹马,不买犬鹰,就足够了。” 刘俭心中很是欣慰,诸葛亮年纪轻轻的就已经知道,知识才是人民最宝贵的财富。 听听他说的这些话,真应该把他介绍给刘备,让刘备跟他好好学学。 少买点衣服,少买点狗。 多么痛彻心扉,多么令人深省的话语啊。 刘俭走到诸葛亮的书架前,从上面将一些书籍拿下来仔细观看。 果然,如同诸葛亮所言,青州书局关于民生和制造业方面的书籍,诸葛亮都买回来了。 特别是齐民要术的一二三四版,诸葛亮都摆在了书架的最前列,显然这是他最喜欢的读物。 书架整理的非常干净,纸上也有不少折页的痕迹。 很显然,这些书拿回来并不是摆着看的,而是确实被诸葛亮认真研读。 刘俭欣慰的转头看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你如此关注于民生,那想必对于刘青州还有我是非常了解的吧?” 诸葛亮认真的说道:“大将军和刘青州都是亮心中崇敬之人,别的不说,若无大将军,我大汉朝的纸业焉能兴旺到这般地步,我大汉朝的印刷书业焉能成规模?大将军是亮心中最为敬仰之人,刘青州次之。” 刘俭很是疑惑的道:“既然你把我视为你心中敬仰之人,那为什么我今天要招你入徐州官署的时候,你却不愿意去呢?”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大将军,我只有十四岁啊。” 刘俭却是摇了摇头:“这是你白天拿来敷衍我的话,想来这不是你的真意!” 诸葛亮非常认真的说道:“大将军,这确实是我的真意,因为亮只有十四岁呀,并不能出仕。” 刘俭皱起了眉头说道: “哪里有这样的说法?” 诸葛亮疑惑的说道:“大将军,我的年龄未到,不能出仕,这不是朝廷的法度吗?” 刘俭奇道:“哦?何解?” “大将军,您忘了,朝廷的科举制度,乡试和县试并不要求年龄,但是若要参加郡试,必须是年满十六岁。” “如今我大汉朝的科举制度落实的最好的地方就是河北四州,大将军如此重视朝廷的科举制度,将朝廷的新政位于河北制度之首,难道大将军自己的施政,自己都忘记了?” 刘俭听到这,很是惊讶:“诸葛亮,你是要通过科举入仕吗?!” 诸葛亮很是认真的点了点头。 “新政即代表国家之意,而在亮看来,新政也是朝廷的当务之急。” “虽然眼下的新政并未在大汉所有的州郡完全普及,但是新政代表了国家兴旺之力,以科举制度考核评优择选官员,而不靠乡邻名士彼此推荐,以才取士,这是真正能为大汉朝选取良才的先进制度,诸葛亮身为士人,就应遵循这个制度!” “亮若是今日答应了大将军的征辟,越过科举进入官属,大将军虽然能够得到亮的辅佐,但是这对诸葛亮来说却是不能接受的。” “诸葛亮身为大汉学子,就理应遵循大汉朝的制度。” “大将军,其实您今天在此征辟叔父和兄长,是违了新政的。” 刘俭听到这儿,沉默了。 随后就见他长长的叹了口气,道:“是我的疏忽,诸葛亮,你是对的,我知错。” 诸葛亮笑道:“大将军身为河北之主,心怀天下苍生,特别是如今天下大乱,很多事情必须要有一些特例而寻,不然,就无法快速的平定天下,会使更多的苍生黎庶受苦受难,” “偶尔提拔一些特殊的人才,这是大将军应做之事,然亮自认为并非特殊人才,至少目前不是。” “所以,诸葛亮一定要遵循制度参加科举,以科举的名义入仕于官署,这样才能够证明诸葛亮是有资格为大将军效力的。” 诸葛亮的话实在是让刘俭非常的感动。 他终于明白,在历史上,那个能够让万人敬仰的诸葛丞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了。 十四岁尚且如此,更何况成年之后呢? 千年不朽的人格,自然是有他独特之魅力的。 “诸葛亮,你做的是对的,科举制度很快就会在整个东南完全普及,全面取代察举,你好好的准备考试,好好的在科举制度中,拿出你的能力,让天下人看看。” 诸葛亮立刻道:“诸葛亮定当竭尽全力。” “只是大将军,诸葛亮还有一事相求。” 刘俭耐心地询问:“还有什么事,你尽管直言。” “大将军是诸葛亮最为敬佩也最为崇拜之人,诸葛亮也能看出大将军对亮的欣赏之意。” “诸葛亮只求大将军能够不要出手干预诸葛亮科举之事。” “不知大将军允否?” 刘俭听诸葛亮说到这儿,顿时笑了。 他明白,诸葛亮是不希望自己出手帮他作弊。 诸葛亮是真心实意的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参加应试。 “刘某对天起誓,绝不会出手干预科举考试的公平。” 诸葛亮闻言大喜,他长长的向着刘俭一拜。 “亮,多谢大将军。” “诸葛亮,你好好在家中复习,两年之后,我希望你能够考过郡试,进入我河北公立大学,在那里,我希望能够看到你的身影,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待。” “诸葛亮一定尽全力。” “不过,你若是考不过,也不要灰心,毕竟还有下一年和下下一年。” “人无论何时都要做到持之以恒。” “诺!” …… 次日,刘俭就离开了琅琊国,回返郯城,等待诸葛玄和诸葛瑾的到来。 徐州方面,刘备开始治理州事,徐州北境开始大兴屯田,彻底落实科举制度,另外按照刘俭的提点,徐州开始着重于纺织业的体系建设。 国庆节快乐!愿祖国越来越强大,今日是二合一章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