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让人暖心 (第1/2页)
朱棣把李景隆拉了起来,他们俩是正儿八经的亲戚,朱棣和李文忠,就犹如徐景昌和朱高煦,而李景隆又比朱棣矮了一辈,从小玩到大,撒尿和泥,放屁崩坑,什么都干过。 此刻心结打开,仿佛又回到了鲜衣怒马的少年时,朱棣满心感叹。 “朕这几日和少师,还有内阁诸学士都聊过,父皇神武英睿,开创大明基业。朕不能丢了他老人家的人,文治武功,都不能放下。文治方面,要修太祖实录,还要修一部类要。当年父皇就想修一部书,编辑经史百家之说,只可惜没有修成。朕准备继续他老人家的事业,把这部书修出来。” 李景隆仔细听着,笑道:“陛下,方才徐通政跟臣说,还要保举臣修书呢!” 朱棣一怔,忍不住笑道:“他一介武夫,也能修书?” 徐景昌笑道:“陛下,靖难四年,光是从陛下这边修书,未免不够准确。如果曹国公能够结合他的安排布置,两相对比,互相验证,修出来的史书,必定是金科玉律,无懈可击。” 朱棣笑道:“这么说,那就让曹国公跟着修书吧。” 李景隆咸鱼翻身,还捞到了一个位置,自然是喜不自胜。 他这个人有个好处那就是知恩图报,毫无疑问,能有如今的局面,全是徐景昌帮忙运作出来的,这小子人不大,本事是真不差。 从今往后,必定唯命是从,马首是瞻。 众人开怀畅饮,纵情畅聊。 朱棣想干的事情是真的不少,修书、打仗,什么都想做,每一样又都要花钱。 “诸位,你们都是当世俊杰,才智过人。朕反复思量过。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放眼大明江山,不论干什么,都没法迅速聚敛财富,大发利市。即便有,可唯恐会对民生不利。只有对外贸易,以海外蛮夷,仰慕上邦风华之心,售出货物,填补国库,才是最稳妥的办法。大家伙意下如何?” 发展海外贸易,这事徐景昌已经从徐皇后那里听到过了。 朱棣的认识已经很清楚了,在大明疆土之中,不管炒作什么东西,想要聚敛大批财富,都会伤害一部分百姓,毕竟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只有向外面求财,才是最稳妥的。 徐景昌当然很认同朱棣的观点,他正想说两句,夏原吉突然站出来。 “启奏陛下,臣近日同徐通政在聚宝门设立税卡,已经收入数万税金……臣想着,能不能规定,缴纳相当数额税金的商贾,才能参与海外贸易?毕竟他们按规矩纳税,自然证明信用可靠,忠心耿耿,跟朝廷一起发财,也是正理。” 夏原吉这家伙真是个水晶狐狸,狡猾无比。 他太清楚征税有多遭人恨,为了自己能安享晚年,不至于五马分尸,必须释放出利益……凡是纳税足够的,都有机会参与海外贸易,赚取暴利, 这下子收税可就不是割rou那么简单,而是变成了敲门砖,通往财富之路的金钥匙。 徐景昌眨巴眨巴眼睛,过去还是低估了夏原吉,这家伙的脑子绝对不简单。 朱棣当即大喜,“夏尚书所讲是正办,你就去安排,出海贸易,要采购多少商货,又从谁哪里采购,户部拿出个章程。朕准备让郑和率领船队。他们家在元朝的时候,就几次出海,前往大食等地朝圣,熟悉海路,知晓民情。由他领队,万无一失。” 夏原吉连忙点头,“臣遵旨。” 谈笑之间,下西洋的眉目就出来了。 徐景昌眼珠转了转,突然道:“启奏陛下,臣盘算着,要大举出海,必定要大建船队,广募船员,一两年之后,能够出海,已经算是很快了。臣提议能不能提前派遣小船队,前往朝鲜、琉球、倭国、安南等地,算是跟他们打个招呼,初步交易,了解一下什么东西利润丰厚,咱们这边备下什么,为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