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三章 践行者 (第2/2页)
然后用手术刀切开心包: 纵行正中切开心包,上达升主动脉反折部,下达膈肌,切口下段向两侧各切一侧口以利显露。之后将心包切缘缝合于双侧胸骨外的软组织,用撑开器撑开胸骨,显露心脏。 再然后是心外探查: 探查主动脉、肺动脉、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的大小、张力是否有震颤,再检查是否存在左上腔静脉及其他心外可以发现的畸形病变。 此时建立体外循环: A、腔静脉套带:先将主动脉和肺动脉间的间隙分开,行升主动脉套带,牵拉升主动脉上带向左,显露上腔静脉内侧,用直角钳沿上腔静脉内侧绕过其后套带。用同样方法用下腔套带钳绕下腔静脉套带备用。 B、动脉插管:在升主动脉的远端,用7号线作两个同心荷包缝合,均不穿透血管,缝于主动脉的外膜,荷包线的开口左右各一。将荷包线套入止血器,以备插管时止血和固定。将荷包中央部分的外膜切除。向右心耳注入肝素(3mg/kg),后用小尖刃刀在荷包中央切一略小于动脉插管口径的切口,退出刀刃的同时将动脉插管送入升主动脉切口内,立即收紧两个荷包线的止血器,并用粗丝线将动脉插管与止血器固定在一起。最后将动脉插管固定在切口边缘或撑开器的叶柄上,将插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 C、腔静脉插管:于右心耳和右心房各缝一荷包线,套以止血器,然后切口,插入上下腔静脉插管(一般先插经心耳上腔管),收紧止血器。用粗丝线围绕插管结扎切口以下2~3mm的心耳和心房壁,并用此结扎线固定上下腔插管以防滑脱。将上下腔插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 D:冷心停搏液灌注插管:在升主动脉根部前侧外膜作一褥式缝合,将其套入止血器。将冷心停搏液灌注针头排尽气体后刺入褥式缝合线的中央部位进入升主动脉内,抽紧止血器,将插管和止血器用粗线固定在一起。将插管与灌注装置连接。 E、左心引流插管:通常做法是下列方式选其一:
左心房引流:于右上肺静脉根部与左心房的连接部作一大的褥式缝合,套以止血器,在褥式缝线圈内切一小口后,将左心房引流管插入左心房,收紧止血器,并用粗丝线结扎,把引流管与止血器固定在一起。将引流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 左心室引流:个别病人应用左室引流效果更佳,在左心室近心尖无血管区作一褥式缝合,套上止血器,在褥式缝合圈中央作一小切口,自小切口置入左心室引流管,收紧止血器,将引流管与止血器固定在一起。将引流管连接于人工心肺机系统。 检查所有管道及其连接均无错误,肯定各通道没有任何障碍,即可开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数分钟后,阻断上、下腔静脉,进入完全体外循环,此时上、下腔静脉血液完全经插管流入人工心肺机,不流入右心房。同时进行血液降温。 F、阻断升主动脉:在全身温度降到30℃左右时,提起升主动脉套带,用主动脉阻断钳,阻断升主动脉。立即由主动脉根部的灌注管灌入4℃冷心停搏液(10~15ml/kg),同时心脏表面用4℃冰盐水降温,以使心脏迅速停搏。 体外循环的运转指标如下: 平均动脉压:5.33~9.33kPa(60~90mmHg)。 中心静脉压:0.59~1.18kPa(6~12cmH2O) 体温:一般手术28℃左右;复杂心脏手术可用深低温20℃~25℃. 心肌温度:保持在15℃~20℃。 流量:50~60ml/kg为中流量;70~80ml/kg为高流量,临床常用高流量。需要注意的一点,儿童与婴幼儿流量应高于成人。 稀释度:细胞压积一般在25%~30%左右。 普通心脏手术建立一个体外循环过程,最快五分钟就能搞定。但这是首例人工智能心脏总成移植,需要格外细心,因此体外循环的建立过程,差不多用去了两个小时。 然后是切除心脏,植入人工智能心脏,连接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肺静脉等。完成之后是启动人工智能心脏循环系统,检查各项运行技术指标,再检查有无手术遗漏和器械遗漏,完全符合要求后,掐断体外循环,缝合各部创口。 做一个普通心脏移植手术,正常情况下需要五到六个小时。此番为开天辟地的人工智能心脏移植手术,欧舟和江阳便格外用心。 主刀医师没有良好的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是很难完成这项手术的。 欧舟和江阳攻读硕博期间,互相配合做过多台此类手术,二人配合的默契程度,比之于两个程序化智能机器人也不为过。 人工智能心脏的移植相对于配型心脏移植来说,要相对简单一些。 方便之处在于:主动脉、肺动脉、上下腔静脉、肺静脉的连接不需要缝合,而是采取插管套袋技术,然后进行卡环固定即可。 也没有缝合心包衣这道程序。 因为这是世界上首例人工智能心脏总成的实体验证手术,需要一个良好的示范效果和心里慰藉。 因此,欧舟和江阳在这台手术上倾注的心血,较之普通配型心脏移植大大增加。手术时间硬是多付出了两个小时。 认真检查完每一项手术细节后,启动了人工智能心脏的运行,观察各项指标是否正常。 之后切断体外循环心肺机,再检查人工智能心脏的运行状态,是否符合正常人体心脏工作状态的百分之八十五。 这是一个基本保证。高于这个标准,意味着手术成功概率大,低于这个标准,则说明手术有失败的风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