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九章 过年和黄诚往事(一) (第2/2页)
哪个手里不提着一袋粮食、一大包盐,那些当上连长、排长的,甚至提着一串腊rou,再加上过年卫所军给每个人发的二两银子,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军属待遇”。 说起来,这些东西都是流寇从永川抢的,陈华清灭了流寇后把这些东西都收了,又发给卫所军。当然,还有柴家送的东西也发了下去。 这些事在整个重庆卫很快就传开了,家里有人在卫所军干的出去了也有面子,和人说起话来时不时夸一夸自己的男人或儿子。 后来,李家婶子听说卫所军军营有些冷清,留在营里的都是些外地人,便号召女人们到军营包饺子去。 本来就是军属的,和家里说一声就来了,她们来军营就是想看看自家人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不是军属的,征得家里同意后也来了,她们来是想见识一下军营是什么样子,有些未成家的大姑娘还想见一见卫所军的士兵。 陈华清进了伙房,伙房里很热闹,大姑娘小媳妇们把工具摆好,有的和面,有的做馅。 “应诚,面和rou够不够?”陈华清找到黄诚问道。 “大人放心,我早已准备好了,面和rou管够。”黄诚笑道。 陈华清点头道:“好。应诚,你会包饺子不?” 黄诚愣了一下,然后带着笑意一本正经地回道:“君子远庖厨,忏愧忏愧,我不会包。” 陈华清拉着黄诚占了一块面板,挽起袖子洗了洗手,然后拿起一块面团,边和边道:“应诚,你也和,吃自己包的饺子可是一种享受。” 黄诚以前是读书人,不要说下厨,连苦力活都没多干过,让他和面真有些难为他了。这不,拿起一块面,手一揉直接陷下去了。 李家婶子注意到这边的情况,走过来笑道:“黄大人,面不是这样和的。” 陈华清也笑道:“李婶,你来教他。” “没问题。” 李家婶子的手刚碰上黄诚的手,黄诚脸就红了,刚想把手伸回去,但看到李家婶子落落大方的样子,也就把手放在原处,自己不能连个女人都不如吧。 陈华清看见黄诚的小动作,心里暗笑。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对于黄诚的性格,陈华清了解了有七八分。总的来说,黄诚自视甚高,一般不会屈服于人,黄诚跟了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安顿了那一村子的人,还有就是自己对于朝廷的态度。 两人在平常没事的时候也闲聊,从谈话中陈华清了解到黄诚不少事。早些年,还是万历朝的时候,黄诚考上举人,后来被分到陕西一县任县令。一开始,黄诚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但到了地方上,却发现自己主管的那个县是个穷县,其实也是,若是富县,也轮不到黄诚。那个县穷到什么程度,按照黄诚的话来说就是一家人穿一条裤子。 吃不饱饭谈何教化,黄诚不得不先解决当地人的温饱问题,这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是个很艰巨的问题。一开始,黄诚朝那些地主下手,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没法子,黄诚只能亲自下地头,找出产粮不高的原因。 陕北地旱,粮食产量上不去只有一个原因,缺水。从哪儿找水,只能从黄河找水,可那个县离黄河太远,不现实。 没办法,黄诚只好上报自己的上司布政使,让他们解决。布政使管一省民事,哪能顾得上黄诚这个小县,直接把黄诚训斥了一顿,让他自己想办法。 还别说,穷能生变,最后还真让黄诚想出了办法。种粮食收成不高,天旱缺水,那换成种棉花呢?不管怎么说,棉花没有粮食作物那么需求水。 为了种好棉花,黄诚专门请教了外地的棉农。在黄诚的推动下,县里种上了棉花,那一年棉花收成不错。但让黄诚想不到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做的这一切,却被人给夺走了。 陕西位于九边,边军、藩王、地方官各种势力交错。黄诚的棉花被边军和藩王同时看上了,两方势力很轻易地就把所有的棉花都拿走了,留给黄诚只有一句不疼不痒的夸奖,而黄诚的上司也恼怒黄诚擅自做出废粮种棉这样的大事,冷眼看他失败。 棉花被白白拿走了,黄诚回去县里没法和众人交代。从那以后,县里的人再也不信黄诚有什么办法来帮助他们脱困,一切还是依旧。 种棉花一事对黄诚打击很大,也让黄诚开始审视起自己,自己贸贸然的让众人种棉花是对是错。正因为自己没找好买家,才让边军和藩王瞅了空子,因为自己没和上司沟通好,才没有得到上面的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