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孔子 (第2/2页)
,号令诸夏,这是何等的威势呢? 难道有过僭越吗? 方伯尚且不敢僭越,区区大夫,实在是可笑啊。 礼乐是邦周的根本,如果连这件事都能容忍的话,难道还有不能容忍的吗?” 孔丘辞去了曲国国相的位置,他开始在列国之中游学,开始招收一些有天赋的弟子。 他过的很是困顿,各国君主都对他的学问礼敬,却不愿意使用他,他在荒野之中叹息说道:“天下无道很久了,洛国不朝周后,周礼就崩坏了。 齐桓公薨后,列国就混乱了。 若是素王不再照耀邦周,天命就要落地了。 我是殷商的旧民,为何却对此感到悲伤呢? 大概是忠于王道礼乐,而忘记了其他吧。” 他的眼睛依旧明亮,破旧的衣服不能掩盖他挺直的脊梁,他是个精神强大的圣贤,风吹雨打是上天给予他的磨砺。 他坐在车上,从田野之中走过,然后听到了洛国之中传来的声音,那是蓬勃的生机。 他的弟子们携带着兵器和战车,他的旁边插着一支长戈,看他一米九的身高,雄壮有力,这想必不是摆设。 弟子为他奉来书籍,他整理着冠冕和袍服,永远一丝不苟的做好自己,却不严苛地要求别人。 “伯阳公真是一位大贤之人啊!从《洛语》之后,吾再也没能读到如此直通天地的至理。” 望着那些传出的只言片语,孔丘知道自己要回到洛国学宫之中了,他要在那里完善他的道路,他要在那里宣讲自己的学说。 “老师,这位伯阳公所著的经典似乎与您所讲不同,这不是王道之路啊。” 孔丘笑道:“你错了,这也是王道之路,无私无欲的圣王之道,这是素王才能达到的境界。 伯阳公过于强调无为而治,以天道驾驭人道,但自古以来,除了素王,还有谁能做到呢? 这与《洛语》之中所传达的理念是有一些区别的,所以才要到学宫之中,当面向伯阳公问道。”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道:“伯阳公是圣贤,他的文章,伱们不要随意自己解读。
这些残缺的观点之中,有很多都是不同于吾道的,尤其是圣贤之论这一点。 圣贤之所以是圣贤,不是因为不贤之人的存在,而是因为圣贤的品德达到了一个境界。 仁义、信义、智慧、礼节,这是人所应该追求的,如果能够做到,这就是圣贤了。” 即使是对圣贤的理解,两人就很是不同,李耳说相对,孔丘说绝对,天下之人谁没有自己的想法呢? 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一定会如同针尖对麦芒一样的剧烈碰撞,这就是洛氏的目的。 于是孔丘一行人开始转道向着洛国而去,孔丘信奉君子六艺,他的驾车之术和射术都很强,而且他天生身材高大,孔武有力。 以他们的战斗力,普通的贼匪根本不是对手,所以这些年周游列国,只要不是碰上列国的正规军,都很是安全。 然后在路上的时候,孔丘碰到了从吴国逃出的太子庆忌。 庆忌驾驶着华贵的车,穿着精美的服饰,但是整个人却很是落魄,一看就是从国中逃出的贵族。 这些年贵族逃亡实在是太多,甚至还有臣子被卿大夫赶出国家流亡的。 庆忌向孔丘报出自己的身份,听到了他的遭遇,孔丘叹道:“臣子弑杀国君,在素王之时,难道会有人这样做吗? 小宗代替大宗,这是能够容忍的行为吗? 洛宣公知道这个道理,于是秉持正道,打击晋国的曲沃,现在却没人这样做了。 太子到了洛国之中,可以聚集愿意追随您的义士,弑君夺位是不能长久的,想必吴国之中,有很多人盼望着您回去。” 孔丘谈吐不凡,讲话有理有据,这让本就崇尚义气的庆忌大生好感,两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很是亲切的交谈着。 等到两人来到昭城,便联袂去见洛言。 太子庆忌曾经随着自己的父亲来洛国拜访过洛辞,所以与洛言还算是熟悉,他想要回国即位,就必须要得到洛言的支持,起码要同意他在洛国之中招兵买马,筹备战车和盔甲。 孔丘当年在学宫之中受到了洛氏的极大礼遇,毕竟他一个人所做出的成果就比洛氏百年的成果还多,在李耳之前,孔丘是洛言见过最接近圣贤的人。 所以孔丘想要见到洛言还是非常简单的,他找洛言主要是为了见到李耳。 现在李耳虽然是学宫祭酒,但是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著书立说方面。 之前他读完了素王著作的经典,现在开始在洛氏的守藏室中读那些历代洛侯的实际执政经验。 所以大部分人是见不到他的,孔丘要通过洛言见到李耳,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和李耳交流。 庆忌的事情很简单,洛言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作为洛国制衡楚国的重要盟友,吴国是不能出问题的。 见到孔丘回到洛国之中,洛言满是惊喜,朗声笑道:“仲尼公,父亲说的没错,您果然回来了,这是洛国和天下的幸运, 日后便留在洛国之中吧,不让您这样的贤者有居住的房子、美味的餐食、侍奉的仆人是不对的,不听从您的道理,不记录您的言行,是不能教育世人的。 洛国愿意做这些。” 孔丘行礼道:“丘未曾对洛国立下什么功劳,怎么可以受到这么大的恩惠呢? 便留在洛国之中,将这些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吧,或许能够回报一二了。” 洛言大喜过望,忙声道:“仲尼公,您是为了伯阳公而来吧,他在守藏室之中,您二位都是圣贤之人,此番相见,天下之盛事。” …… 子曰:天命昭昭,素王之道也,孰能及之? 天下为公,明公之道也,求索而行之。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 ——《论语·素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