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_第八十八章:楚国项刺,为王赴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八章:楚国项刺,为王赴死 (第1/2页)

    在中原人心动作频频之时,楚国和吴国正在汉阳平原之上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疯狂的厮杀着。

    表面上这一场战争打的非常乱,但是庆忌和孙武的目标很是清晰,这是孙武研究了很多年得到的唯一快速制胜的方法。

    “从大江之上,溯流而上,一定会被楚国堵截,没有必胜的把握,只有走信阳通道,才能一战而下,但是关键是将楚国的精锐主力拖在汉阳平原之上。”

    这是孙武制定的战争规划,但是战争形势的发展很快就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吴国本来只是想要将楚国主力牵制在汉阳平原之上。

    却没想到楚国的大将,太过愚蠢,孙武策划,加上身披三层重甲的庆忌太过勇猛,连连斩首楚将,结果吴军连战连捷。

    如果不是陈国sao扰颖国有效,让吴国粮草有些难以为继,甚至能一路平推到汉水之边。

    最终两军暂时对峙起来,楚国稍微松了一口气,陈国更是有些得意,以小国之域,却能干涉大国之争。

    孙武眼中寒气深深,“国君,陈国袭扰,再想要和楚国在汉阳之上大战已经不现实。

    还是要按照之前的战略,走信阳通道,直扑郢都。

    首要目标是抓获楚国的贵族,次要目标是尽力毁掉他们的土地,再次要目标是将楚国的人口掳走。”

    庆忌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君臣二人本来就没有想到能将江汉平原收入囊中,之前预计的是沿着颖水大别山分界,但现在可能有机会重新将楚国堵到汉水以西。记住网址m.97xiaoshuo.net

    计划定下,英明神武的君臣二人便直接开始实行,后知后觉的楚军在失去了吴国军队身影之后很久,才向郢都汇报。

    郢都。

    这些时日和吴国的战争,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现在整个楚国之中都是一片的浮躁之气,还有一股惶惶的不安之感。

    “吴国不会是想要直接突袭郢都吧?”

    “这怎么可能呢?长江之上,我大楚的舟船之利还不是吴国所能比较的。”

    但当吴国的军队突然出现在信阳,并且将楚国最后的精锐军队打崩之后,郢都之中的贵族顿时慌了。

    王宫议事大殿之中,几乎整个楚国的贵族,都聚集在这里,所有人都感觉到灭顶之灾要降临在自己头上了。

    王太后满脸焦急恐惧,她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但是在战争之中,这种美丽只会是祸事。

    这时项刺站了出来,他是项城的孙子,项城则是前任的国相令尹。

    他望着慌乱的楚国贵族,很是失望,厉声道:“都安静下来吧,不要再吵闹!

    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已,难道就值得这么的慌张吗?

    鄢陵之战的时候,楚国所有的军队都葬送在了中原,楚国现在不还是如此的昌盛吗?

    吴国又不是洛国,素王不会保佑他!

    至高的太一在天上,楚人永不屈服!”

    项氏在楚国之中的威望本就很高,与王室是近亲,关键是在所有人都慌慌张张的时候,项刺这副样子就让人非常的安心。

    现在的楚王只是个七八岁的小孩而已,摄政的是王太后,主政的国相则是景氏。

    国相对于项刺的表现很是不满,立刻就想要发作,蠢货的特点就是即使天都要塌了,但是他还是要内斗。

    好在王太后先开了口,她是个没有主见和能力的女人,年纪轻轻的就守了寡。

    现在见到项刺这样的英雄气概,顿觉心安,忍不住欣喜问道:“项卿可有什么退敌的良策吗?”

    “良策?”

    项刺叹息道:“吴国这是谋划了许久,冲着郢都而来。

    若是之前能够和吴国在汉阳打个平手,或者能够在信阳将吴军挡住,现在还能谈判。

    但是战场之上一败涂地,还想要凭借言语就将敌军退去吗?

    若是数百年前,项氏的先祖还在,或许能够凭借素王的保佑做到,现在就是做梦。”

    除非是那些虽远必赔的国家,否则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

    项刺的话让大殿之中刚刚升起的一丝希望再次落下,但是项刺并没有绝望,他望着王宫之中的所有人。

    微微闭眼,脑海之中是自己祖父的淳淳教导,他睁开眼大声道:“现在虽然遭遇了失败,但这只是吴国的战术成功而已。

    楚国依旧是吴国根本触不可及的庞然大物,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之中的人口还在、土地还在,现在只不过是因为某些无能之人而导致的失败。

    现在楚国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郢都被攻破所造成的损失,臣请王太后与王上避退秦国之中。

    秦楚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定然能请秦国出兵,只要王室还在,就能将楚国各地的兵全部都调到王都之中。

    到时候吴国是不会和我们在江汉平原、南阳盆地之间作战的。

    晋国、洛国、齐国有弭兵之盟在,吴国不可能是联军对手,到时候汉阳平原之上还能争斗一番。”

    项刺停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