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尚农令晋北(二) (第2/2页)
所思考的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有阴阳家提出五行学说的这些人,思考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孔子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每一位智者都在寻求自己的大道,很多人虽然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很多人虽然未曾留下只言片语,甚至很多人的著书在历史轰轰烈烈的演变中消失,但这都不影响,他们存在过。 他们每一个都能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 无疑,眼前的晋北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熊横笑着摇摇头:“可你终究是遇到寡人了,若人一生当中所遇者,数之不尽也,但如先生者,也仅此一人尔,请先生继续道来,寡人还要听先生之道?” 另一只手拎着衣袖,晋北在他那湿润的眼眶上,轻轻的擦拭了几下。 “回楚王,我之策其四,乃在水利之也,农耕之时,盖不可缺水也,昔年魏国有李悝变法,秦国有商鞅变法,都有兴修水利之举。后魏国能养魏武卒五万,秦国能养锐士二十万,皆离不开水利之用也。” “我楚国之地,比之两国,多原野而少山,多河泽而少干旱,此为先天优势,若是能在其优势之上,更进一步,则楚国之地不可缺水也。” “我自离开三川之后,抵达汉水河畔,接着顺汉水而下,但见得两侧皆有沃野,若是能在汉水引水,则可成河网,灌溉整个楚国北戎津之地,贫瘠之地立成沃野,再有鄢城郢都之地,皆可受此之利。”
对于晋北所说这一点,熊横倒也能理解。 楚国之地北边高,南边底,汉水从北边而来,流入南边的长江。 要是从北边将汉水引到北边的土地上,则可以形成河网,流遍整个鄢郢之地后,再汇入到大王当中,真正的利用起了荆襄大平原,处处都是雨露均沾。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不就是这样来的吗? 要是没有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成都则只能是“水旱从人”,与天府二字毫不相干。 “此举甚好,我楚虽有工部行水利营建之事,可依旧缺了这农也,水利之事乃为农,无农则何以兴水利。” 熊横点头说道。 晋北得到回应后,又继续说起。 “我之计策其五,乃在农律也。天下之事,莫过于人,天下之人,莫过于法,若我法人岂能行之,臣之所云其上四策,皆需得有法令方可行之,皆需得有懂得农事的雄主,方可为之。” “有农时法,可令农人按时耕种;有农田法,可令农人养于田地,不令田地失肥;有农耕法,可教授农人耕种之道,掌握其道,方才有收获;水利之法,兴农之水也;凡事推行,皆不可离开其法,臣之所云,便是此理由也。” 好家伙,这样一个晋北说着这样一番话,还真是叫人意外。 连律令都考虑的如此周全,说明此人不仅是研习过儒家,更是研习过法家,就如同商鞅一样,到处乱扔垃圾也要立个法。 法家太过刚强就是在这里,道德层面约束的东西,就别用严厉的律令了。 “楚王,桑蚕狗彘,也需得有畜牧法。” 临了,他又接了这样一句话。 对于他所云,熊横并不是很赞同,但也不会在现在去反对。 只见他继续问道:“那其六农具呢?” 如此六点说完,才是将方才竹简上晋北所概要之事,都叙述了一遍。 “回楚王,孔夫子曾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耕之事,也当是如此,农具若利,则耕种则利,农具若不利,则耕种不利也。” “我之走遍天下南北,见及天下南北之农具,将其汇为一图,可从中挑选出最适合的农具的。” 农具的改变,对于耕种的影响也很大。 就拿曲辕犁来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耕种效率,更是能够提升其产量。 熊横微微一笑,他正是等这一说呢。 “先生且看,这是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