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零零章 黄歇入郢都(四) (第1/2页)
势。 大势。 大势所趋。 这就是大势所趋, 在稷下学宫时,黄歇曾有幸拜读到法家名士慎到之言。 法家者,闻名于世者当有三人,商鞅者重于法,申不害者重于术,慎到者终于势。 此中势乃是告诫君王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权势,善于利用大势,今时今日,黄歇就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天下大势。 犹记得他受到楚王的王令时,是一副何等忐忑的心情,他自负学识不低,但毕竟是年少,经验不足,像是这样的重担还是头一回,前路又无人指导,就只能自己摸索。 可他在临淄城外见到孟尝君的那一刻,就忽然有了信心,甚至让他觉得这些事有些容易到超出他的想象,之后再见苏秦,再见齐王,到前两日见到燕国的上将军乐毅,让他忽然明白了,这就是大势所趋,这就是势。 正是在这股大势的驱动下,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向前,没有人能阻止,也没有人能让其停歇,就看最后到底鹿死谁手。 也正是因为思虑到这些,才有他那句世事如大江,人人如扁舟之言。 马车正缓缓驶过蓟城的街道,王宫就在眼前。 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天下的燕王,岂能不思召见楚国与赵国的使者,此时此刻,两人正同坐一辆马车,去见往燕王。 “此番见过燕王之后,外交令的使命就算是彻底了解了吧?” 对面楼缓徐徐问道。 他平素说起话来,总是语速缓慢,让人徒增一种亲近之感。 黄歇见过的天下名士有很多,他们或是智慧,或是不近人情,或是居高自傲,但像楼缓这样的人,还是极少数。 他的温和不单单只是在对黄歇时、在对燕国上将军乐毅时,就连对待车夫、街道上遇到的庶民,也都是如此。 黄歇颔首道:“不错,此行我从楚国出时,正是六月,如今已然九月之秋,该回去向我王复命了。” “啊,楚国,楚国!” 楼缓柔柔地叫喊了几声。 “我这一生要么在赵国,要么在秦燕,就连齐魏韩都极少能去,楚国对我而言,是何等的遥远,能否说说看,楚国有什么有趣的事!” 有趣的事! 黄歇想笑,因为他现在就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他出行这么些日子来,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个问过他。 不,不是有趣的事,是有趣的人。 “若是楚国不同于赵的最大区别,乃是水多且热,我本就是楚人,又自幼生在楚国,要说有趣的事,可真是三日三夜都说不完,今日见过燕王后,我愿与上卿彻夜相谈。” 是的,有趣的事情还有很多。 黄歇现在满脑子都是面见燕王的事,暂时没有兴致说态仔细。 “如此甚好。” 楼缓则变现的十分轻松:“世人皆知我楼缓长于纵横,长于变法,可他们岂可知道,我实则长于兵事也。” 兵事? 黄歇满脑子疑问,一则不明白楼缓为何突然要说这些,二则在自己的印象当中,兵事两个字就与楼缓一直扯不上什么干系。 不过,常有传言,赵君胡服骑射之举,曾有群臣反对,认为此举乃是向蛮夷学习,为华夏所不耻,唯有这个楼缓是一力赞之,并且将此事彻底执行下来。 或许是天下人都错想楼换了,只将他看成了一个策士,而没有看成一个将军。 “先生莫非精通胡人之道?” “哈哈!”楼缓大笑起来:“楼者,本就不是华夏之族,为胡也,我岂能不通之,正所谓天下之法,乃在于用,能用皆是大法也,胡人骑兵长于我华夏,如何不学之。” “除此之外,我更是精通孙子之法,孙膑之说,吴起之术,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