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二零章 名士问郢都(二) (第1/2页)
学宫之中,有人知是楚王来。 外面那长长的卫士队伍,正开门迎接。 马车将住,熊横一跃跳了下去,旁边陈均怀中抱着一柄利剑,紧随其后。 寒风未止,风雪又起。 楚王摸了摸颔下胡须,紧了紧身上衣服,朝着陈均说道:“果名士也!” 原来此时东方学宫的门口,就唯有学宫中一众学子以及楚国教育司的官吏,除此哪里还有名士孟轲的身影,这若是寻常之人听到楚王亲自来此,只怕是早就迎接出来了。 见此,陈均并不意外,就只是微微一笑。 “大王,非是名士不知礼,也非是名士孤傲不入世,而是这世间之人皆愚笨,久而久之,名士们也就将自己孤立于世俗之外了,似乎孟轲这等人物,入世出世,皆在反手之间,此等心性方才是臣之钦佩也!” 熊横将头转过去,一脸惊异地望着陈均,极少能在他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简直可以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哼哼,你既说是这孟轲入世出世,皆在反手之间,那现在寡人这个大世人来了,怎么不见他孟轲出来?” 对于陈均的高论,熊横一向都是要听一听的。 这倒是让他想起来上辈子时,有个民族的第十个人传统,那就是如果前面的九个人都赞同一件事,那么第十个人就一定要反对,不管这件事情有多么的不可思议,这个人一定要去求证,去证明其反对的意见。 陈均此人善于剑走偏锋,每次与他沟通交流,总能让自己思想开阔,所想到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事情。 面对楚王的提问,陈均微微思索了一下:“在来时的路上,臣就与大王探讨了一番,孟轲此来我楚国的目的,乃是年岁已高,想最后一次游历天下、研习学术。可一直以来,孟轲都是多去临淄与韩魏之地,不入秦也极少来楚国,大王何不思之,孟轲此番去往临淄之后,为何就直接来楚呢?” 不错,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按照他的行程来看,在宋国也就只逗留了三五日,也就是说在宋国不是目的,就只是途径,而到楚国才是目的,那到底是为谁呢,不可能以前不来,这次就突然来了吧? 熊横首先排除的就是自己,毕竟楚王的英明传遍天下,又不是只在今天,要是为了他孟轲能来早就来了。既然不是自己,那只能是楚国设立的教育司,以五百黄金而收东方学宫的举动了。 孟夫子啊孟夫子,夫子是啥意思,可不就是老师的意思,老师不正是教书育人吗? 纵观孟轲的一生,也曾有过求仕之举,效仿孔子那般立功立言,可偏偏事不遂人愿,当今战国时代,动辄都是你死我活的灭国之战,谁还会去思索儒家是如何治世的,因此孟轲的仕途一直不顺利,在这之后,他就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书育人上。 再放眼天下,哪一国的君王不是一心扑在强国和纵横、兵家之上,如同楚国这样的,在国事府下立一教育司,当真是罕见。 楚王这一雄心,正好被同样是教育家的孟子得知,岂能不抱有兴趣呢,这不就一路来到楚国了。 熊横站在原地略微思索,就明白了这因由,他抬头向陈均问道:“可是这和孟轲不出来迎接寡人,有何异同?” 只听得陈均又耐心说道:“大王记得商君入秦否?” 这故事熊横当然记得,而且还是耳熟能详。 当时商鞅入秦之后,没有着急去见秦孝公,而是在秦国诸地进行了整整一年的游历,对秦国的风土人情,政治形势充分的做了了解,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商鞅的名声逐渐打了出去,栎阳城中人人都知商鞅之名。 后来秦孝公听其贤名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