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十月归途,喜忧参半 (第2/2页)
看到他偷偷藏了一小块在衣服里面!” …… 王守仁等公子哥参观完最后一座金矿,只是在离开的时候,心里难免有些遗憾,特别有人还注意到张仑偷偷拿了一小块。 任何事情都需要比较,若是大家都是空手而归倒没什么,但偏偏那位英国公府的张仑偷拿了一小块。 偏偏地,人家的身份和地位摆在这里,没有谁这般不长眼去举报张仑。 王守仁这些年走南闯北,不仅是在赣南帮助父亲剿匪,而且还在推翻黎朝战役率部杀入王城,故而身份和地位很超然。 他并没有揭发张仑,更是找上了钦差工部左侍郎陈政道:“钦差大人,我等不辞万里而来,有幸见得金矿山实为人生之幸。只是空入宝山空手归,人生未免有憾,故请允我等国子监学员拿取一个鸽子蛋的金矿石归来留念,还请恩允!” “本钦差替陛下做主,你们每个月可以携带五斤以下的金矿石回去做纪念!”面对王守仁的请求,陈政显得十分豪气地道。 “啊?真的!” “这样太好了!” “哈哈……我要选一块最大的!” …… 在得知陈政的豪气做法后,那帮刚刚还无比失落的公子哥像打了鸡血般,纷纷涌向了矿区挑选他们所心仪的金矿石。 在场绝大多数的公子哥都是出身于富裕之家,自然不缺这五十两重的金矿石,之所以这般兴奋,更多是想亲自带一块回去做纪念和显摆。 “钦差大人,这样真没问题吗?”俞元赞和林远扬默默地交换了一个眼色,最终还是忍不住询问。 陈政正在喝茶,显得语出惊人地道:“不瞒两位,此事不是本钦差慷慨,其实这是皇帝的意思!” 在此次南下之时,他有幸跟皇帝进行了一场长谈,所以已经制定了一套面临不同情况的应对方案。 现在看似应了王守仁的请求,但其实这是皇帝临行前的交代,却是想让这帮公子哥将一些金矿石带回京城。
“啊?” 俞元赞和林远扬得知竟然是皇帝的安排,心里显得十分震惊,却是更加肯定皇帝安排这位公子哥前来吕宋必定是有所谋划。 只是皇帝在谋划什么,这大概永远是一个谜团了。 虽然是按原路返回,但来时的形势是逐渐走高,加上此行有阿埃塔人帮忙携带行李,所以归途的速度明显要快上许多。 约半个月后,他们顺利回到吕宋城,而时间已经悄然来到了十月份。 张遂出任吕宋巡抚后,第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广东的移民工作,不仅安排迁居的百姓开拓土地种田,而且通过雇佣的方式让百姓帮忙修路。 面对探明金矿归来的钦差大人,他显得十分认真地询问:“钦差大人,不知陛下可有什么指示呢?” “既然你们已经找到了金矿,而且这里的金矿恐怕不止五处,接下来你们便大胆干吧!”陈政知道张遂是一个十分能干的官员,当即投去赞许的目光道。 张遂知道不能听陈政几句话便乱来,显得有所担忧地询问:“陛下真会同意这样做吗?这修路的银子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虽然已经刚修好二里路,但而今巡抚衙门的钱银眼看就得见底了!” “既然金矿已经找到,不管修路的前期投入要多少钱,英明的陛下定然会拨款采金。你们当务之急并不需要着急采矿,而是将吕宋城到矿区的道路修好,最好这条路能通马车,磨刀不费砍柴功嘛!”陈政知道张遂还是有所顾虑,便是十分肯定地道。 在这个时代,最困难的往往是运输问题。 以漕运为例,漕粮的损耗足足是八成,大明为了将运粮的费用转嫁到商人身上,更是将大部分盐利拱手相让。 现在金矿处于密林和山区中,不仅是采到的金矿要运出去,而且大量的物资需要持续不断地运送进来。 以目前的交通条件,依靠人员将物资运送进来的效率太低,而且很可能无法满足大规模作业的需求。 如果他们采到了黄金后,结果一趟仅仅只能运出来一百斤黄金,那么这点产出压根是入不敷出。 正是如此,现在想要很好地完成此次的采矿大计,那么最好的做法是砸钱修建一条能够运输物资的道路。 “既然钦差大人这么说,那么我们吕宋巡抚衙门便放开干了!”张遂不是婆婆mama的性格,亦是拿出魄力地表态道。 虽然前期的投入确实不是小数目,而且还需要朝廷给他们拨款,但金矿便摆在这里。只要他们大明能够坚持采矿,回报必定远超他们的投入。 至于物资的补给方面,他知道朝廷必定不会坐视不理,必定会源源不断送过来支持他们修好这一条路。 仅仅在吕宋住了一晚,陈政次日清晨便带领大家乘坐海船返回大明。 “没有!” “没有!” “人肯定不在船上了!” “若是不在船上,那还能在哪里?” …… 行船当晚,事情朝诡异的方向发展,明明一行人全部乘坐海船一起返回大明,结果当晚又消失了一人。 这一位消失的公子哥同样是外戚——长宁伯周彧的孙子周贵。 若说张鹤龄是一个意外,那么接着的周贵离奇失踪或淹死于海上,却是证明这支队伍很可能存在杀人魔。 陈政隐隐嗅到一股阴谋的味道,但已经容不得他多想,却是选择乘坐另一艘海船朝着西北的方向而去。 按着早前的规划,他并没有选择原路返回京城,而是选择前往广州城。 到了广州城后,他第一时间通过塘报系统将所发生的一切上报,亦是向陛下汇报他们确实找到大金矿的事实。 “老爷,不知何时启程返京呢?”仆人看到自家老爷上报后,竟然在广州城住下来一般,便忍不住询问。 陈政每日流窜于广州城的市井中,时而认真打听当地的物价,宛如一个退休老人般道:“不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