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章 这个数字连朕都不敢相信呢 (第3/3页)
ss='gcontent2'> 工部尚书贾俊等官员突然想到成化帝,亦是不由得暗自点头。 虽然宪宗独宠万贵妃让人诟病,开设西厂更是让文官集团恨得咬牙切齿,但确确实实给朱祐樘留下了一大笔财富。 “朕问你现如今通州粮仓存粮多少!”朱祐樘凝视着这个福建中年人,便进行强调道。 林元甫求助般地望了望左右,最后只好硬着头皮道:“现在通州粮仓的存粮数目应该跟先帝驾崩之时差不多少吧!” 咦? 工部尚书贾俊等官员突然发现他们自己亦是不知晓,便纷纷扭头望向户部官员队伍,寻找掌管通州仓的户部右侍郎吴裕。 吴裕宛如老僧入定般,却是没有理会周围的目光。 “吴裕!”朱祐樘的身子往后靠了一下,便是淡淡地道。 户部右侍郎吴裕当即恭敬地站出来,嘴角微微上扬地汇报道:“回禀陛下,今通州粮仓存粮共计三千七百万石!” “啊?多少?” “三……三千七百万石?” “这……怎么可能这么多存粮?” …… 此话一出,别说是挑事的林元甫等人,哪怕中立的官员都无比震惊地望向吴裕。 虽然不少官员结合这些年的财政情况,却是知道朝廷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所以通州粮仓的粮食亦有所增加,但完全想不到会增长这么多。 林元甫的嘴巴张得大大的,而后进行质疑道:“吴侍郎,此事不是儿戏,休要在这里虚报数目!” 倒不怪他怀疑,毕竟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在场所有人的认知。 “林科长,在陛下面前,谁敢冒杀头之罪欺瞒陛下?通州粮仓的支取账册在此,不信你大可上前一翻!”吴裕白了林元甫一眼,然后从袖中取出账本道。 他确实不是虚报数目,而是通州城现在货真价实的存粮。 通州城的粮仓原本就被成化帝打了一个好底子,而朱祐樘登基后,不仅持续改善财政情况,而且十分注重北方的粮食安全。 在恢复开中法后,九边的粮食紧张情况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九边的粮仓不再依赖于通州粮仓,而是通过中盐的方式得到了足够的粮食。 加上九边跟蒙古的关系得到改善,双方的战事明显减少。由于从贸易中得到了大量的羊rou,导致粮食的负担越来越小,如今九边的将士连兵饷都改为特别受蒙古欢迎的布票。 在大明粮税方面,虽然最初仅是湖广试行清丈田亩,但各地很多良善之家亦是已经开始主动足额向朝廷缴税。 随着今年全国清丈田亩实行,大明的粮税得到了迅猛的增长,而全国各地的粮食被运送到通州总仓。 特别刁民册起到了十分有效的震慑作用,很多大户之家不想因避税而断了自己子孙的前程,当即便纷纷配合并进行补缴粮税。 另外前年朝廷推出奢靡税,大明向大量的富人群体进行征税,而富人有缴纳银两的,但亦有不少缴纳粮食的京城权贵,而这些京城权贵缴纳的粮食都送到了通州粮仓。 通州粮仓的开支方面,虽然因山东受蝗灾而需要调动一批通州粮仓进行赈灾,但需要进行支出的地方反而越来越少。 像山西地区,由于官府征收的粮税越来越充足,不仅不需要依靠通州粮仓,甚至还有足够的税粮可以拨付九边。 正是如此,通州的粮仓这些年是进多出少,在大家都以为通州粮仓不可轻动的固定思维下,殊不知通州粮仓的存粮已经达到惊人的三千七百万石。 北京城的米价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缺口,未尝不是由于京城大量的粮食通过奢侈税等形式流入了通州仓,这样导致社会面的粮食减少所致。 襄城侯李瑾等人只是简单地看到京城的米粮紧张,却是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便倾家荡产般募集资金囤米谋利。 如果成化帝时期二千二百万存粮可以稳定北方,那么现在多出足足一千五百万石存粮,拿出来一点拨付皇家米行又谈何危及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呢? 现在通州粮仓的存粮别说供应小小的京城,哪怕供应整个北方地区,亦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底气。 “原来我们已经这般富有了啊?” “这些年咱们可是一直在清除蛀虫啊!” “何止是清除蛀虫,咱们亦是恩泽万民,还让百姓少缴了多少税!” “现在通州粮仓有这么多粮,而今有人想要囤积居奇,本官是第一个不答应!” …… 工部尚书贾俊等官员得知实情,显得后知后觉般地表态,对通州粮仓给皇家米行供应米粮已经没有任何的异议。 任谁都知晓,若是通州粮仓的粮食紧张确实不宜调动,但现在不用来化解京城粮食紧张要等着发霉吗? 朱祐樘知道是该给一些人吃苦头了,便将目光落到始作俑者的林元甫道:“林科长,你现在怎么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