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治大明_第四百三十三章 灾降华夏,帝解疑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三章 灾降华夏,帝解疑团 (第1/2页)

    正当南方暗流涌动的时候,北方的天空已经乌云密布。

    在这个农业时代,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不仅取决于人治的优劣,而且跟上天其实同样戚戚相关。

    楼兰古国在历史上亦算是盛极一时,但因气候的原因,又遇到无数预测的瘟疫,最终整个古国沦为了沙漠下的废墟。

    不仅华夏如此,世界各地的文明同样遭受种种考验。

    以复活节岛为例,这个位于南美洲以西3000多公里、处于世界最偏远的岛屿,人口一度接近两万人。

    因岛上的食物和淡水减少,最终他们民族出现了内哄,又遇上食物匮乏的英格兰探险者,最终只能成为“悲惨而奇怪的土地”。

    华夏文明虽然依靠黄河流域,但同样经受种种的灾害,这亦导致封建统治者从古至今敬天畏天。

    弘治五年的第一场灾情,如期而至。

    “蝗虫真的又来了!”

    “这东西当真是杀不绝啊!”

    “呜呜……我今年的庄稼又没有收成了!”

    “老朽早前蝗虫不能杀,结果有人偏偏不听劝!”

    ……

    面对密密麻麻铺天盖地而来的蝗虫,刚刚才结穗的庄稼成为了它们的口粮,而绿油油的庄稼仿佛眨眼间变得光秃秃了。

    对于依靠庄稼收成养活全家的百姓而言,哪怕仅仅夏粮一季没有收成,对他们的一家都将是致命的打击。

    现在看到蝗灾出现,有人已经跪在田梗上,亦是有自诩学问超群的士绅则借机抨击朝廷去年的治蝗举措。

    “山东发生蝗灾!”

    跟去年的情况一样,蝗灾地首发山东,而山东官员即刻将这里的灾情向朝廷进行汇报。

    灾情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尽管朝廷在防蝗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山东的蝗灾再度卷土重来,密密麻麻的蝗虫群席卷整个山东,而蝗灾具有持续性似乎得到了有力印证。

    “杀蝗虫有奖励!”

    “给本县杀,本县要保住乌纱帽!”

    “绝对不能让一只蝗虫飞出咱们兖州府!”

    ……

    虽然无法遏制住蝗虫卷土重来,但朝廷的防蝗和治蝗的制度已经下发地方,各地亦是开展如火如荼的灭蝗行动。

    由于有着官员问责机制,当地的官员纷纷选择行动起来了。

    尽管灾蝗不能食用,但将这些蝗虫埋在地里又是很好的天然肥料,何况朝廷还会给他们进行奖励。

    正是如此,虽然蝗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山东地区,但山东各府各县纷纷组织灭蝗大队。

    “你们发现了没有?”

    “别卖关子,发现啥了?”

    “朝廷的灭蝗并不是没有用,起码这场蝗虫的规模明显变小了!”

    ……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蝗灾,一些年老的百姓看着自家被啃得还剩下一些的庄稼,亦是慢慢看出了一点门道。

    虽然朝廷没能防住蝗灾卷土重来,但大量的提前布局还是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由于去年组织大规模的捕杀,加上今年朝廷对地方官员实行问责机制,所以蝗虫的规模明显变小。

    最直观的反映是在自家的庄稼上,以前的蝗灾出现是寸草不生,牛羊都要变秃,但现在的庄稼竟然还有残存。

    “咱们大明天子圣明啊!”

    虽然庄稼仅存十之二三,但无疑让他们看到了一些希望,亦是让他们意识到当今天子是何等的英明。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皇帝在推行灭蝗计划的时候,以孔家为首的士太夫们旗帜鲜明地反对,甚至还进行了阻挠。

    特别孔府所拥有的几十万亩良田并没有遵循朝廷的灭蝗政令,仍旧推行“不能打,越打越多”的理论。

    只是现在他们积极灭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能打,越打越多”的理论并不能成立,亦证明当今朝廷的做法才是对的。

    虽然不可能在一个府县之地便将蝗虫通通灭杀,但如果所有人都联合起来的话,却是可以将蝗虫慢慢全部消耗掉。

    特别朝廷今年提倡大规模养鸭子,鸭子既吃蝗虫的成虫,又吃蝗虫的幼虫,吃得胃部的鼓鼓胀胀的,却是给灭蝗立下了赫赫战功。

    至于农作物方面,由于朝廷提倡北直隶和山东等地种植棉花,这些蝗虫并没有对棉花造成伤害,自然不会影响棉花的收成。

    当然,粮食的收成不可避免受到负面影响,北方粮食减产是既定的事实。

    大明朝廷对此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不说有着南方的粮食和朝鲜米供应,而且自家的粮食储备充足。

    不论是山东还是北直隶地区,其实都不会因粮食而恐慌,如今的朝廷有足够的粮食赈灾和平抑米价。

    “蝗灾来到咱们北直隶了!”

    “哈哈……我种的全都是棉花!”

    “我家的鸭子这几天吃得可欢了!”

    ……

    虽然蝗灾还是从山东蔓延到北直隶地区,但蝗灾的规模明显不能跟去年相提并论,而灭蝗的工作如火如荼般进行。

    由于事先已经有了组织灭蝗的经验,大部分百姓种植了棉花,而且还养了鸭子,所以蝗虫来到北直隶北区并没有形成太大的破坏。

    反倒是大量的蝗虫成为了鸭子的腹中餐,一些积极的养鸭人更是四处打听蝗虫在哪里,而后将成群的鸭子赶过去饱餐。

    经过这些年的廉政建议,北直隶的官府显得十分清廉,所以奖励机制十分到位,又大大刺激百姓灭蝗的积极性。

    以前的蝗灾不仅席卷大半个北方地区,从北直隶还会荼毒山西等地区,但此次连北直隶北部都出不了。

    时间悄然来到四月中旬的时候,这场蝗灾已经归于平静。

    “朝廷的方式真的可行啊!”

    “要是不信先人那一套,咱们这些年不至于受这么多苦!”

    “我家邻居当年就是因为遭受蝗灾而借了高利贷,最后搞得家破人亡!”

    ……

    当地的百姓看到朝廷灭蝗的成效后,亦彻底打消心里早前对朝廷灭蝗做法的猜疑,心里更多的是一种感慨。

    世人都知晓高利贷害人,亦是告诫大家千万别借高利贷。

    殊不知,生活在这种饱受大自然灾害的时代,仅仅是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