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一树千获的耕藉礼 (第2/2页)
正带领大明开创盛世,今不忠陛下者,乃朝臣之逆流,万民之公敌,还望你能三思!” 刘璋被这只手搭在肩膀上,顿时感受到万钧的力度,一道汗水从额头处无声地滑落下来。 恰是此时,皇帝的亲耕礼结束,接下来便轮到他们重臣参与其中。 都说皇帝不亲农事,其实这些重臣早已经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自然同样不懂得该如何去劳作。 好在,他们能够站到这个位置,无一不是聪明好学之人,自然亦会提前预习,从而知道该如何耕作。 王越倒是一个例外,当年跟胡大牛一起比试割稻谷,自然晓得该如何去犁田。 或许正是当年谪居的经历,让他明白底层百姓生活的不易,更加懂得皇帝花费巨资寻找宝种是何等英明之举。 到了播种环节,今年跟往年有所不同。 自朱佑樘在弘治元年加入棉花种子后,此次自然而然地引进三种宝种。因一亩三分地的土地有限,此次除了种植三种宝种,仅仅留下了棉花、大麦和稻谷。 现在的《明》刊乃由谢迁兼任总编,亦是将这个变动记录了下来。 因朝廷增设农业部,所以播种环节主要是由刘忠和刘璋进行cao作。 刘璋这个农业部左侍郎兼管这一亩三分地,所以他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地将手中的种子种下去。 他的命运已经跟宝种深度地绑在一起,既因为寻回宝种而得到新土伯的爵位,亦是以农业部左侍郎的身份负责宝种的培植和推广。 只是在种植土豆的时候,他几番欲言又止,却是突然感受到一道刺骨的目光。 刘璋扭头望过去的时候,竟然看到苏灿正冷冷地盯着自己,只是待他想到细看的时候,发现人群并没有苏灿的身影。 “刘璋怎么回事?” “他给老夫的感觉怪怪的!” “听闻在美洲大陆遭了惊吓,迟点应该就会好!” ……
在场的文武百官注意到刘璋的反常举动,只是想到刘璋经历了两年的艰难险阻,亦是纷纷表示理解。 随着耕藉礼结束,皇帝的仪仗队便直接返回皇宫。 朱佑樘现在是这个帝国的发动机般,虽然中央和地方衙门都是各司其职,但重要的事情仍旧由他来启动。 自从皇帝入主西苑后,这里的格局亦是不断地调整。 养心殿的南边修建了内阁的独立办公点,只是现在对面又修了一个庭院,正是新成立不久的军机处。 任谁都看得出,皇帝设立军机处,既是加强国家军事的决策能力,亦是对一家独大的内阁进行分权。 军机处现在成员仅仅只有三位,分别是王越、赵承庆和张永。 王越自然没有任何的异议,若不是他是非词臣出身,而今都应该由他来担任内阁首辅。新晋的靖国公赵承庆依靠军功晋升,同样已经具备了资格,存在反对声音的是太监张永。 张永原本是皇宫的一名太监,因刚登基的朱佑樘要掌控军营,所以派出张永等十二位太监出任十二营的统领。 因其表现出色,在朱佑樘打造重骑神盾营的时候,张永直接被皇帝提拔为神盾营的第一任统领。 神盾营这些年南征北战,可谓是百战百胜,成为整个大明王朝公认战力第一的军队,大明子民亦是以神盾营自豪。 尽管张永被选为军机处成员遭到一定的非议,但弘治皇帝的威望已经足够,即便一些科道言官上疏表达不满,亦是被轻松压了下来。 其实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于文官集团,武将群体并没有提出异议,甚至平辽伯铁象山等武将十分拥护张永。 张永的作战风格十分的彪悍,领军能够已经赢得大家的一致认可,如果不是他太监出身,早就应该封侯了。 由于三个重量级的人员组建军机处,而今军机处的势力隐隐都压过了由尹直所统领的内阁。 耕藉礼结束,帝国的目光自然重新落向北方。 受到朱佑樘的召见,军机处的三人在门前经过通禀,亦是来到弥漫着檀香的养心殿中。 身穿龙袍的朱佑樘坐在案前处理两京十二省的奏疏,看到小太监领着三人觐见,这才将手中的一份奏疏轻轻放下。 虽然大明王朝现在已经安定,但并不是没有任何的问题。 江南的禁银令已经取得了成效,但新币在全国彻底推行同样需要时间,遇到一些小的问题仍旧要进行妥善处理。 值得欣慰的是,建设国债得到普遍乡绅和百姓的认可,而今新币跟百姓的利益其实正在悄然绑定了。 朱佑樘看到出现的三人,便开门见山地道:“北顺王太后已经回信,她表示上次突袭蓟镇是亦不剌因的个人行为,今她已经剥夺北顺国太师的身份,并答应出兵帮我们围剿亦不剌因部,你们军机处对此怎么看?” 此次亦不剌因率部突袭蓟镇,这可以视作北元撕毁和议。 朱佑樘虽然一直有吞并蒙古的想法,但这个成本投入过于高昂,亦是不想以一己之私押上国运进行豪赌。 现在大明王朝需要的是发展国力,如果耗费以亿计的银两将蒙古拿下,且不说蒙古的产值根本无法填补,而且蒙古可能还得朝廷财政进行给养。 何况两国中间还夹着自己的一位爱妃,特别自那个疯狂的晚上后,北妃的肚子似乎已经有了动静。 正是如此,现在满都海主动跟亦不剌因划清界限,甚至已经表达可以出兵支持,亦不剌因率部突袭蓟镇可解读为亦不刺因的个人行为。 “我们军机处一致以为不宜对北顺国开战,咱们大明此次清剿亦不剌因部即可!”王越三人交换眼色,由王越进行回答道。 朱佑樘知道三人都是能顾全大局的重臣,便轻轻地点头:“既然如此,那么今日便议一议,制定清剿亦不剌因的战略!” 此话一出,预示弘治六年将会进行一场战事,一场针对蒙古南下的疯狂报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