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三国全是妖孽_第一百二十章 乞活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章 乞活曲 (第2/2页)

 “这倒没有。”杨信摇了摇头,心中暗道,应当只是同名同姓。

    他隐约记得,曹操麾下就有张邈、张超两兄弟。这两兄弟,曾联合陈宫迎吕布,给了人妻曹一次永生难忘的背刺,若非荀彧、夏侯惇力挽狂澜,恐怕他也只能跑到袁绍那当打工人了。

    杨信没猜错。

    两人的确是同名。

    赵岐口中的张超是河间人,字子并,在将来在黄巾之乱起时,成了车骑将军朱儁的别部司马,但功勋不显;而曹操麾下那个张超,则是东平人,字孟高,当过广陵太守的。

    “我给你写一份拜帖。”赵岐想了想,道,“至于能不能成,就看你自己了……”

    “如此甚好。”杨信大喜。

    赵岐是海内名士,他的拜帖,自然是很有用的。

    ……

    乞活曲一路往西,杨信、杨黥、张猛、赵戬则南下,准备先去一趟河间国鄚县,然后再回转,与大部汇合。

    在这段时间内,则以徐牧领乞活曲了。

    一路上,张猛很被嫌弃。

    原因无他,其余三人都能骑马,唯独张猛开着十一路狂奔,严重拖累行军速度。

    不过,即便处处不便,杨信依旧决定带上张猛。

    这厮看似是个粗胚莽汉,但那只是他穿的保护色,张猛可是儒将张奂之子,是货真价实的文武兼资,且诡计多端。

    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聪明的莽汉,适当地胡搅蛮缠,可是比十个只能耍嘴皮子的书生更能破局!

    而正如杨信所料,张猛的确替他破局了,不过,却是以另一种方式,一种他意想不到的方式。

    ……

    长途跋涉。

    随着一路远行,张猛的优势渐渐显现,一身积膘深不见底,为他源源不绝地提供体力。这时候,反倒是杨信、杨黥、赵戬的坐骑体力不支,被张猛远远甩在身后。

    没法子,他们的战马都只是普通良驹。

    此次出征,杨信并没有带上逾辉。

    原因自然不必多说。

    杨信还是个练习时长不到两年半的小小军候,并不愿引人注意。

    ……

    河间国,鄚县。

    说来也奇怪,留候张良是颍川人士,这位张超,却是在河间国。

    而张超似乎也是一位名人,杨信四下打听,很快就找到了张府所在。

    见过门房,他递上赵岐的拜帖。

    却不料,赵岐的拜帖如石牛入海,居然没能成功。

    “这位小公子,”门房面露歉意,“我家主人正在会友,兴之所至,不愿见人。诸位可否过几日再来?”

    “会友?”杨信皱眉,和善地道,“可否代为传达,我们是真有急事。”

    门房只是连连道歉。

    杨信继续追问。

    门房拗不过,只得道:“我家主人酷爱草书,每每与人切磋交流,往往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其余俗事都一概不管。何况,此次拜访的人中,更有安平县的玄光先生,所以他必是无心见外人的。”

    “玄光先生?”杨信一愣。

    “应当是崔晔,崔玄光。”杨黥凑近,低声道,“崔晔是崔寔之子,崔瑗之孙,祖孙三代都擅长书法,尤其是草书。”

    “崔寔?我倒想起来了……”杨信点点头。

    他认识崔寔。

    倒不是杨信对草书有兴趣,而是崔寔写了本书,名为《四民月令》。这本《四月民令》,是专门描述农事活动的专书,颇有见地。

    杨信心情几变,却不愿拜会了。

    自东汉以来,天下多空谈清议的风气,譬如将来的豫州刺史孔伷,就被评价为“清谈高论,嘘枯吹生。”

    但是,这种空谈,于国于民都无益。

    张超钟情草书,虽不敢说是“玩物丧志”,但过于沉迷,不务正业,和“空谈清议”也差不多。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杨信暗暗评价。

    不过,来都来了……

    “文泰,你懂草书吗?”杨信问道。

    他准备以书法当敲门砖。

    其实,杨信自己的字也属上品,所谓字如其人,顶着这一幅皮囊,字哪里会难看?他还跟随河东安邑的书法大家卫觊学过一段时间的书法,颇有几分造诣。不过,他学的是隶书,对草书却不擅长。

    “不懂。”杨黥摇头。

    杨信复望向赵戬。

    赵戬苦笑,也摇了摇头。

    杨信一脸无奈。

    “阿兄,”张猛不乐意了,满脸不服地道,“你怎么不问我?”

    “你?”杨信一怔,哭笑不得道,“叔威,你行吗?”

    “瞧我的手段吧!”张猛咧嘴一笑,一幅挥斥方遒的豪迈做派,“拿纸笔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