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十一) (第1/2页)
我们再看附在《坤》后面的《彖》文,又是如何解释《坤》的。《坤》是原创《周易》一书的第二篇文章,后被所谓的“坤卦”里的“卦辞”是“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文对这些话是这样的解释:“《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明,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这“《彖》曰”同样类似于四言诗句,一样是通过《坤》卦的取象为“地”,而阐发出一番新义,是从天地自然中阐发出儒家的道德文章来。通过“地”而类比联想出人世的道德。《彖》文作者是通过《坤》类象为“地”,又见得《坤》里出现的牝马(母马),也就通过“地”与“母马”在一块类比联想出人世上的道德思想来。这种发挥虽然不再是《坤》篇里的本义,但毕竟不是解释如何算卦的。而是从义理阐发出新的义理来。 本身八卦取象本不是《周易》里的原创,用取象来阐发《周易》本身就是错误的认为。这《彖》文是通过取象与辞文而阐发出一番新理论,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深化。 从《乾》《坤》两篇《彖》文来看,已显现的是以“天道”而比类“人道”秩序观念。这《彖》文里已经有了“天尊地卑”的理论萌芽。你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一个是“统”,一个是“顺承”。把“天地”上抽象的道理套到人类社会上,就成了天经地义上的道德准则。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用母马来和大地类比,大地与母马都应是柔顺的,是“乃顺承天”的。这《易传》是一点一滴的变成了为王权专制寻找到了“合理”的理论根据来。这《彖》文的背景是符合战国后期王权思想上升的时代。 那么,《周易》“坤”文说的什么,请参阅本书里《坤》的译文与解说。《坤》文不是用来算卦的,《彖》文也不是解释如何算卦的。都是在阐述义理。只不过《彖》文是在借着《周易》被后人添加上的取象与《坤》里的文辞而发挥出儒家的新思想。也别以为《彖》文是解释《周易》的,你想从这《彖》文里去看如何解释,来把握《周易》的内涵,那就找错了路子。《彖》文不是今日所说的注解原字词的那种内涵,但也别意为《易学基础教程》里的那种说法:“《易传》一点一滴改变《周易》卜筮变成了哲学书。” 《周易》本非筮卜之书,那种把《周易》说成是筮卜之书,而把《易传》说成是改变了《周易》卜筮变成哲学,本身的这种说法,是不知《周易》内涵的谬说。 你看这《乾》、《坤》两篇里附着的属《易传》的《彖》文,是否是在解释所谓的“卦辞”吗?若是那样,就不能认为《周易》是占筮的书。若说是解释《周易》是如何算卦的,但通过这《彖》文来看那里是解释算卦的呢?但学者们还为何认为《周易》原是西周的占卜书呢?那么当今的那些大学问家是如何研究学习《周易》一书的呢?我们从“乾”、“坤”两篇附后的《彖》文来看,确属从义理上来阐发《乾》、《坤》两名称和辞文的义理观念。不过只是与《乾》、《坤》两篇的本义不相符而已。这说明《彖》文作者本身看到了《周易》文辞是讲义理的,如同孔子看懂了《周易》那样,所以《彖》文作者也是从义理上去阐发《周易》,并不是在解释或解答如何占筮的。 《彖》文是通过《乾》、《坤》的“天”“地”取象,而阐述天地间的道理。阐述天地的道理目的是类比人世的道德政治。《彖》文共有六十四段,是对《周易》六十四篇文章的阐发,总体上是取其“德义”思想,这是受到孔子的“德义”思想的影响,是在“德义”思想上又进一步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彖》文作者在解释所谓《周易》每卦里的挂名卦辞时,采取的是“八卦取象”及“刚柔阴阳”说。但这些新的概念,不是《周易》原创里的东西。 “八卦取象”最早出现在《左传》记述的春秋时期筮卜例子,“刚柔”应是阴阳学说的前奏,是阴阳同义词上的称法。这也证明《彖》文应晚于《大象》文,《大象》文里没有出现“阴阳”的说法。“阴阳”学说流行于战国时期。 如今本《周易》“履”,所谓的“卦辞”是“履,虎尾,不咥人,亨。”而《彖》文说:“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这《彖》文出现的“刚柔”之说,是通过画符号(在《彖》文作者时代,无疑已称“卦画符号”了)上下卦象,而引出的刚柔或阴阳的说法。前面说过“八卦取象”在春秋后期广泛的运用于筮卜中类比联想附会人事吉凶,即算卦的那一套学问。而《易传》也始终没有摆脱“取象”思维。因八卦取象是类象思维,是原始思维的孑遗。 《易传》文章多是用八卦取象来阐述《周易》。如《履》篇里的“六联体”画符号已被卦学附会上了八卦取象。这个符号里的上三画为八卦里的“乾”卦符号;而下三画为八卦里的“兑”卦符号。八卦里的“乾”取象为“天”,而“兑”取象为“泽”。而兑卦符号里有这种符号(即“——”与“—”)便赋予上阴阳属性。那“乾”卦符号则是“阳”的象征,也叫“刚”。而“兑”里的符号(“——”)有“阴”,也称“柔”。而这些内容说法都不是《周易》一书里原创的东西,是《周易》一书之后生发出来的学说。《彖》文的作者就是看见《履》卦的符号,从卦画符号里的八卦取象及阴阳属性又转变为刚柔来解释《周易》了。这虽没有背离义理以释《周易》,也不是从筮卜上来讲《周易》的,但难免听起来是牵强附会的。 这《彖》文作者在“疏解”《履》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的含义时,《彖》文作者通过产生的卦学说法,按卦画符号的两种取象一个是刚,一个是柔来阐发。《彖》文作者就认为“履虎尾,不咥人”的道理是在于柔履刚也,是柔处在下位,对上位的乾刚,以和悦的态度去对待,即“说而应乎乾”结果。这里的“说”是通“悦”,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以柔克刚,所以才踩着老虎尾巴,反而老虎没有咬你。《周易》里的“履虎尾,不咥人”同样是比喻,用老虎比喻君主,让君子时刻小心伴君如伴虎的处境。而《彖》文作者也许看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但却从卦画取象的刚柔来阐发一番道理,又引申出新的理论事。“‘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这恰恰与《周易》里含义翻了个个,这是为帝王履君位彰显的理论依据,与《周易》里讲的意思正相反。《周易》里给君子一种忧患意识,警惕伴君如伴虎,如何伴君不伤害自己。而《彖》文按《履》卦取象已生发出帝王居刚中正之位,就没有什么不安的,自然是光明的。这是为帝王唱赞歌了,与《周易》的时代背景不相同了,其产生与《周易》时代相远了。不过这当然与占筮是不沾边的,那里是讲卜筮的呢?怎能是学者们所认为的“《易传》是一点一滴的在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