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 (第2/2页)
属西周时期陶罐上“刻符”的组合规则及刻写形状。 下面“图画”里出现的“六联体”刻符,也是引用资料之一,即“西周陶簋图画”上出现的五个“六联体”的“刻符”: (因无法上传图片,故略) ① ② 上面两图里的上图是“西周陶簋图画”拓本,而下图则是“西周陶簋图画”摹本(图片来源:《考古》2007年第2期)。 据报道“2002年7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为配合工程建设,在洛阳火车站以南的唐城花园发掘清理了70多座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其中一座编号为c3M434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仿铜陶簋,内壁腹部刻筮数、刻划符号和图象,时代为西周晚期”。《考古》2007年第2期以《河南洛阳市唐城花园西周墓葬的清理》为题作了简要报道。该刊同期还发表了蔡运章和安亚伟合写的《西周陶簋所见图画、筮数和文字简论》一文。对其中的图象、以及认为的筮数和文字作了探讨。簋(读作“诡”(Guǐ)是古代陶制或青铜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簋,流行于商朝至东周。簋本是一种盛谷类食物的食器,后来赋予其具有标志等级身份、祭祀等礼仪内涵。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青铜簋它和列鼎制度一样,青铜簋与鼎组合在祭祀和宴飨时,是使用的常用礼器。这一西周陶簋内壁腹部刻上的有图画、“六联体”的“刻符”和五组无法知晓的“刻划符号”,这西周陶簋摹本图画是个倒式的看法,若从陶簋口向里看,陶簋内壁腹部上所刻的五个“六联体”符号,是从陶簋内壁的底部向外排列刻写的。 我们这里将其拓本和摹本引用过来,一睹这西周晚期陶簋上所刻画上去五个“六联体刻符”的形态摸样,以作为与前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符号的对比。
笔者将下面的拓片或摹本图翻过来和五个“六联体符号”就的清楚。 ① ② (图略) 下面是在网上搜索到的所谓“数字卦”的图片或摹本,一并引用作为参考资料: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因无法上传图片,故略) 上面六个图片(包括“摹本”)里的“图一”,是晚商时期的“卜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四盘磨村,这一片“卜骨”上有三个“六联体”的刻符。《楚竹书〈周易〉研究》(P438)里收录有此图片,张政烺《易辨》(《论易丛稿》第42页中华书局2012年版)一文里也有此图片。 “图二”就是前面“引用资料(一)”的“卜甲”图片(即《楚竹书〈周易〉研究》一书里收录的“河南安阳卜甲,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出土,数字卦”图片资料),这是在网上搜索到后,此处补出。 “图三”是在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建设工程中,自2008年10月~2010年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青县陈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中出土的刻符龟甲。“陈庄遗址”是西周早中期的城址,此遗址有西周贵族墓葬、祭坛、马坑、车马坑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陶器及较多的骨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这有两组六联体“刻符”的龟甲应是西周早中期的东西了。 “图四”为西周初期龟甲上所刻的六联体符号及文字(摹本)。 “图五”是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西周早期龟甲(摹本)。 “图六”是1980年春,在陕西扶风齐家村考古发现的属西周中期的卜骨(摹本)。 以上我们所引用属西周时期以及属西周之前的商朝时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刻符总共十二个图片(包括“摹本”),而在这十二个不同的器物上一共出现有38个“六联体”的“刻符”。当然这里所引用的属西周之前刻写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刻符,只是一部分而已。不过我们以这些材料,来看商周(西周)时期这种“六联体”刻符的组合规则及刻写特征,以此分析这些“六联体”的刻符是否是《周易》一书原初所用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若是《周易》里所用的那套符号,那么,这套符号在初始是什么性质及用途呢?是否起始就是算卦(即卜筮)的工具而称“数字卦”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