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二十五) (第1/1页)
“六十四画符号”若以“+”和“∧”即下两种符号: ∧ 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而两两重叠(即“两联体”组合)只能组合出以下四个不相同的“两联体”符号: +∧+∧ +∧∧+ 若有“+”和“∧”为基础符号,以“三联体”为一组合,就会出现如下八个不相同的符号: +++∧∧∧+∧ ++∧∧∧+∧+ +∧∧∧+++∧ 这是以四个不相同的“两联体”符号为基准,也就是在四个不相同的“两联体”符号上分别再加上“+”和“∧”,“两联体”的组合变成了“三联体”组合。那么,这个“三联体”的组合,也就是在“两联体”基础上的翻番,也就是翻倍的意思。实乃以“+”和“∧”这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从“两联体”到“六联体”的组合是翻四番。也就是在四的基数上翻四番就是六十四了。无论是以“+”和“∧”,或是以“—”与“∧”,或是以“——”与“——”作为基础符号来组合出“六联体”符号的方法道理是一样的(当然这套符号的初始组合是以“+”和“∧”为基础符号)。 这八个以“+”和“∧”为基础的“三联体”符号,是推演排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即“六十四画符号”)组合产生的必然过程。这本身是个自然而然的排列过程,可到帝国时期对这八个不相同的“三联体”符号,赋予上最为神秘的各种学说。当然在帝国时期里已把这套符号早期以“+”和“∧”写法为组合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改变成以“——”与“——”的写法为组合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由此这八个“三联体”符号,在进入帝国时期被说成是伏羲创立的“八卦”符号,再后来对这套“三联体”符号又出现了各种的图式来表示,又进一步附会出什么“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由此这个“八卦”之说,成了中国“易学”上说不清,道不完的最最‘博大精深’的学问了。 以下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属后封建时期里有这套“三联体”符号演义出的诸种“八卦”图式: ① ② ③ ④ ⑤ (因无法上传图片,故略) 这些“八卦”图式,成了后封建时期里易学文化图腾。后封建时期里的“八卦”诸说,实乃就是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组合产生过程中的“三联体”组合而已,而被神化为伏羲始创,又借《周易》一书里的八篇名称为这八个“三联体”符号之名,又给这八个“三联体”符号,赋予上八种物象(即天、地、风、火、雷、泽、水、山)。在后封建时期里这套“三联体”符号由此成为八卦筮术上不可分割的筮卜工具,同时又成为后封建时期里神秘思想的源泉。 这套八个不相同的“三联体”符号,本身是以两个不同的符号为基础,而相互排列到“三联体”时出现的组合,又有任何神秘可言呢?而从考古上发现属这套符号里的某些“六联体”符号的上限也没有超过商代中期。在商代早期已有精美的青铜器,而且青铜器上已有精美的纹饰与浮雕。那么,在商代中期产生一套类似于“数序”的符号组合,又有什么可神奇的呢?我们在前面所举的商代与西周时期不同器物上出现的三十六个“六联体”符号来看,从那些“六联体”符号里完全能分辨出八个“三联体”的符号组合。这并没有任何神秘可言,但古人没有“数”的科学观念,在万物有神论的思想支配下,又常常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理解成神的意志。所以这套“三联体”符号被演义成“八卦”符号后,既成为卜筮(算卦)的工具,又不断赋予其神秘学说就可想而知了。 这套符号若每组以“四联体”的组合,那么,必然会组合出十六个不相同的“四联体”符号来。如把八个“三联体”符号每个添进去基础符号“十”,就变成了八个“四联体”符号:
+++∧∧∧+∧ ++∧∧∧+∧+ +∧∧∧+++∧ (上是“三联体”下是“四联体”符号) +++∧∧∧+∧ ++∧∧∧+∧+ +∧∧∧+++∧ ++++++++ 再同时把八个“三联体”符号每个添进去基础符号“∧”,也变成了八个“四联体”符号: +++∧∧∧+∧ ++∧∧∧+∧+ +∧∧∧+++∧ (上是“三联体”,下是“四联体”符号) +++∧∧∧+∧ ++∧∧∧+∧+ +∧∧∧+++∧ ∧∧∧∧∧∧∧∧ 这样将“三联体”符号加进去“+”与“∧”,就变成十六个不相同的“四联体”符号了: +++∧∧∧+∧+++∧∧∧+∧ ++∧∧∧+∧+++∧∧∧+∧+ +∧∧∧+++∧+∧∧∧+++∧ ++++++++∧∧∧∧∧∧∧∧ 这种组合,犹如数字游戏组合而可循的规律,但古人不能理解,就以为是神奇的东西,就逐步给赋予上神秘的色彩。 若以每组为五联体的“ ”与“∧”来组合不相同的符号,必然会组合出32个不相同的“五联体”符号。且看下面“五联体”符号的组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