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一) (第2/2页)
含义。 这里的“君子“是指什么呢?是个道德概念吗?对“君子”一词,我们都应该不陌生,并且也知道君子与小人是个对称的一对概念。我们常常说某某是个小人,某某是个君子,现在这种说法是从道德角度去评判某人,不论他是当官的,还是百姓都可以评论为是君子还是小人。可《周易》里出现的“君子”一词,而不是道德概念,而是个身份概念。即指有家、有国者,被分封的周天子血统的子弟、诸侯、贵族们,统称同为君子,与百姓(小人)是个对称的身份关系。 我们知道君子是个身份的称号,那么我们再来理解《乾》出现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是否更明白其意了,这是不是为君子讲述的道理呢?君子白天努力不懈的进取,到晚上还要警惕自省,这道理如何能与算卦沾边呢? 我们在把《乾》里出现的“龙“如何?如何?看作是以“龙“做比喻,那么我们就能明白比喻的道理。总之,这不是算卦之用的,如何能算卦的吗?从《乾》的文字内容来看,是看不出是算卦的,可《乾》的格式,为何又是算卦的格式呢?这岂不行成了巨大的反差吗?即算卦的格式与其有思想内容的文字形成这么大反差,人们都没有起过怀疑吗?可现代的人们不但没有过怀疑,而且把这种有思想内容的文章装进算卦格式里去的《周易》,解释为“一部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的这种奇怪的悖论来。 我们也许只看到《周易·乾》的是为君子讲述效法“龙“的那般情况,可能从《周易》其也卦里的能看出是算卦的说法来。好的,我们把《周易》一书拿在手里,随手翻开一篇,我们再看去说的是什么?看内容讲的是一番道理,还是算卦的? 看我们随便一翻,看翻到的是那一卦内容。这本里写的是“大畜卦第二十六”。我们还是看只属《大畜》原内容的东西,把那些附在卦爻辞后面属《易传》的文章抛开。
(原文)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初九:有厉,利巳。 九二:舆说輹。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六四:童牛之牯,元吉。 六五:豮豕之牙,吉。 上九:何天之衢,亨。 我再把数字爻题也抛开单读文字内容。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有厉,利巳。舆说輹。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童牛之牯,元吉。豮豕之牙,吉。何天之衢,亨。” 若对原文看不懂,再看一看译文,看是否能出点什么来? “从养家畜所看到的大道理,利于发展。若吃着俸禄的人,遵循着这道理,吉利,有利于事业的顺利发展。事情有了危险的苗头,就应阻止其发展下去。这如同车子同轴相钩连处脱离,(车子就有倾覆的危险)。良马竞选进行训练,有利于未来急难时所用;每天驾车熟练性的防卫演习,到用时没有不利的。给小牛扎上牛鼻桊,(为了驯养)是大有好处。给刚长出槽牙的小猪阉割,符合饲养育肥的道理。这何不是大自然界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亨通之道呢!” “畜”:指家畜,牲畜。这里的“大畜”与《周易》里还有一卦叫“小畜”是对比讲述两个方面的政治道理。一个是农业生产,这一个是畜牧养殖业。不过这不是讲农业与养殖业的生产技术,而是通过农业与养殖业事情来寓意政治道理。 这里的文字比较难懂的是以下这些: 如:“家食”:是指着家里吃饭。“不家食”:意指吃俸禄的人,或叫食客。这是喻指当官的,即为君与诸侯当宾客做臣子的人。 “童牛之牯,元吉。豮豕之牙,吉。”“牯(gù)”:牛鼻桊(juào)。“豮(fén)”:去势之猪。“豕”:猪。这一段是通过对小牛扎上牛鼻桊和小猪去势(阉割)这种饲养家畜的道理,来比喻要在工作中,应有主动性与创造性。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何天之衢,亨。”“衢(qú)”:四通八达。最后一段是总结前面所举事例,来说明“这何不是大自然界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亨通道理呢?”事实上作者的比喻是正确的。这虽是来自于生活的经验,而寓意的道理是深刻的。 这是以生活中常见饲养家畜的道理,而寓意出社会政治上的道理,来讲给统治者听。无疑是让他们清醒的认识到,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对良马竞选的训练,给小牛扎上牛鼻桊和小猪去势(阉割)这种饲养家畜上的道理,来说明,应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了饲养牲畜的有利方法,对畜牧业发展做出贡献,而对社会是有利的。作者通过饲养家畜来阐释政治上的道理,提醒吃俸禄的人,要有备无患,要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利涉大川”,才有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为人类谋福利。这岂能是用来算卦的吗?若用之而卜出“六四”与“六五”两爻辞,“童牛之牯,元吉”与“豮豕之牙,吉”,不知算卦上如何来比类,附会人事上的吉凶呢? 总之,从这一卦里也看出是算卦的。不只是这两卦内容不是算卦的,也不是讲如何算卦的。而且《周易》一书里凡文字内容,都是讲道理的,与算卦不沾边。 既然《周易》文字内容不是算卦的,也不讲如何算卦的。那么《周易》一书里内容为何称“卦“,又为何是个算卦的格式呢?这就牵扯到《周易》一书文本的演变问题。 接下来我们先看看今本《周易》,这一文本在历史上出现的最早时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