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二十五) (第2/4页)
东汉是继承西汉后期对《易》的称法,是把《易传》与《周易》合二为一,通称《易》了。 到《后汉书》里所引述的“《易》曰”内容,也多是《易传·系辞》里的内容。说明《系辞》一文的影响力。也说明在《易经》成为五经之首后,《易传》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周易》的内容。 如东汉后期《论衡》一书里的“《易》曰”所引用的句子,多是《易传》里的句子,也有《周易》里的句子。但同理已然是称《易》。 总之,从两汉时期的文章书籍里所看到的“《易》曰”,已与战国时期的文章书籍里所称“《易》曰”里引用的内容相比较,是不同的了。战国的《易》称,是《周易》一书的简称。而两汉时期的《易》称,就不能认为是《周易》一书的简称。两汉时期里的《易》称里所包含的内容是《周易》与《易传》这两部分内容了。两汉时期的《易》称实乃是《易经》一词的简称。 2.汉以降对《周易》一书的称法 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一书里有“《易》曰:‘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这里的“《易》曰”内容属《易传》文。 晋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卷八里云:“九圣共成《易经》,足以弥纶阴阳,不可复加也。今问善《易》者,周天之度数,四海之广狭……” 到晋时葛洪却把《易经》说成是九圣之为了,这是在汉朝三圣之说上,又加入六圣成为九圣创作了《易经》。三圣说是伏羲画“八卦”、文王系“卦爻辞”、孔子作“十翼”。而加入的六圣则是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并认为这部《易经》是有九位圣人完成的,使其神圣与神秘化。 《抱朴子内篇》卷十里又说“《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这里的前一个“《易》曰”里所引用的内容是出自《易传·说卦》,而后一个“《易》曰”里引用的内容是出自《易传·系辞》,葛洪引用这些内容时皆称为《易》,这些《易》称,显然是《易经》(即今本《周易》加《易传》)的简称。 西晋陆机的一篇《辨亡论》里也有引用《易传》文,而称“《易》曰”。 如“《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 “《易》曰:王侯设险,以守其国’,言为国之恃险也”。 这里的“《易》曰”内容并不是出自《周易》里的内容,而是均出自于《易传·彖》文。 梁时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里,也有“《易》曰”的称法。 如“《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这里的“《易》曰”里引用的内容是出自《易传·系辞》。 《文心雕龙·诏策》里云:“《易》之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 这里的“后以施命诰四方”,是《象传》里的《大象》文里的内容,而这里的称法,尤其显得特殊。 《文心雕龙·议对》里说:“《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 这里却又称“《易》之节卦”,而这句内容本是《象传》里的“大象”文里的内容,正确地称法是“《象传》对《周易·节》的阐释说“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这才概念不相混淆。 《文心雕龙·丽辞》里说:“《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也,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衡”。 这“《易》之"文、系"”里的“文”与“系”,应是指《易传》里的“文言”与“系辞”。把《易传》里的“文言”与“系辞”称为《易》里的内容,那么,这里的《易》称等同于《易经》的简称。 《文心雕龙·附会》:“此《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且’也”。 这里出现的《周易》称谓,可是很少见的称法,这里引用的内容确实是《周易》一书里的内容,这种称法无疑是正确的。 总之,《文心雕龙》里对《周易》与《易传》的称法是混乱的,也是概念混淆的。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文选,本名《文选》,因为是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所以也称《昭明文选。 在《昭明文选》注释中有大量的引用《周易》与《易传》里的内容,但无论引用属《周易》里的内容,还是属《易传》里的内容,则称法不是用“《周易》曰”,就是用“《易》曰”。 如: “《周易》曰:‘正家而天下定’”。(这内容是出自《易传·文言》) “《周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这内容出自《易传·系辞》) “《周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这内容是出自《周易·谦》) “《周易》曰:‘屯,元亨利贞’”。(这内容是出自《周易·屯》) “《易》曰:‘潜龙勿用’”。(这里的内容是出自《周易·乾》) “《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此内容是出自《易传·彖》) 我们接着看唐朝其它典章书籍里出现的《周易》或《易》称所指向的内容。 唐朝房玄龄《谏伐高丽表》里云:“《周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也,其为圣人乎?’” 这个“《周易》曰”里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