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易学评论》(七) (第1/2页)
上卷:先秦易学评论 ——《周易》一书在先秦时期形成的易学派别 第一章 由《左传》一书反映人们最早对《周易》的运用,也反映了先秦易学流派的雏形 第二讲:评《左传》一书记载史巫错“以《周易》筮之的历史成因 第四节 我们现在所看到和使用的《周易》文本内容是个卦爻格式,可这种文本内容并不是原初文本格式,这就涉及《周易》文本问题。 我们所研究考证而发现了《周易》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不同文本格式如下: 1、《周易》春秋文本(繇式《周易》)的发现 由《左转》一书考证,春秋《周易》文本与传承的卦爻式格式《周易》(今天传承的《周易》)不同。 2、《周易》原创文本发现 ①由《连山》与《归藏》而反正出《周易》一书原创文本的存在,正是二者模仿《周易》原初文本,即运用《周易》里所用的符号和六十四个名称模仿与《周易》格式相同而文辞不同的书。因《周易》书名及六十四篇文章名称均是后人给命名的,并不是原创时就有的为证。 ②由《周易》六十四篇政治哲学文章而证明《周易》原初文本,因《周易》一书里的六十四篇文章名称,与文章内容是提纲契领式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参见《周易》哲学解读一书卷上有详论) 接下来讲述所研究发现了《周易》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里的出现的不同文本。 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一书里所谓第一卦称《乾》卦,其内容格式是: 《乾》卦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所谓《乾》卦里有一个已约定成俗被称谓的卦符号,已与《乾》不离不弃,看到《乾》名称就知道其卦符号是什么。同样看到这个符号就知道叫啥名称。现在《周易》被称有六十四卦,自然每卦里有一个卦符号。我们从所谓《乾》卦格式里还能看到用数字像代码编排在每句文辞前,除《乾》和《坤》里各多出一句,其它均是被分割为六句话,用六·九数字称谓着,被现在称谓的数字爻题,是按所谓的卦符号里划道分阴分阳,阳画(一)用九称,阴画(一一)用六称。 现在的《周易》一书,叫今本《周易》,或称卦爻式《周易》。而在当今考古上已发现这种文本的《周易》有几个版本。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这种文本的《周易》,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几种版本。 ⑴刻在石头上的今本《周易》版本 历史上曾将今本《周易》刻在石碑上,这是东汉的事情。现在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上的《周易》与“易传”是最早刻于石碑上的官方教科书。这本是东汉光和六年(183年)刻的,不过却是东汉熹平四年倡仪的,所以称熹平石经。到上世纪20年代在洛阳出土了汉代熹平石经残石,后经于右任从古董商手中购得,建国后入藏西安碑林,也称为“汉喜平石经《周易》”。经研究者言,残石至不规则形状,高约33厘米,宽62厘米,两面刻字。正面二十七行,共二百六十四字。刻《文言》和《说卦》;背面二十一行。共一百九十一字,刻《家人》至《归妹》,两面共计四百五十字,均为隶书。残石上保留的《家人》至《归妹》十八卦以及《文言》和《说卦》,其内容与现在通行本《周易》基本相同。此残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⑵写在丝帛上的今本《周易》版本 现在学界里称的“帛书周易”,是1973年考古界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考古发现写在丝帛上的《周易》。而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出土的不单单是“帛书周易”,还有“帛书易传”(非传世本“易传”)。 “帛书周易”与“帛书易传”的出土,是一次重要的文献发现。特别是“帛书易传”里的一些文章,不见于传世“易传”,这对于研究《周易》,无疑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帛书周易”于1973年12月在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而在马王堆3号汉墓发掘出土了一块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由此断定墓主人下葬于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