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易学评论》(六十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易学评论》(六十五) (第2/3页)

而为九所用,我不能用九,故至于亢。居六而为六所用,我不能用六,故至于战。惟见群龙无首利永贞,此用九用六之道也。乾主知,坤主能,故言利永贞。用易存乎人,故圣人教之以此。昔王介甫常欲系用九于亢龙有悔之下,得其旨矣。”

    (以下对《彖》、《象》、《文言》的注释近万言略去。)

    来知德的《周易集注》,开篇既是以讹传讹,又是千篇一律。所谓的八卦既非传说的人物伏羲画的,考古上发现《周易》所用的那套符号,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八卦之说,之用产生于《周易》一书之后,即春秋时期。而那套符号产生发明时,也不是帝制时期所见的所谓阴阳奇耦一、一一画。他所言那套符号生成也是错误的,更何况后传的《连山》与《归藏》,皆是《周易》一书命了名称之后产生的。因《连山》与《归藏》所用之名称与《周易》名称同,又因《周易》六十四名称里每个名称,皆是《周易》原创每篇文章里的首字,或前两字,并与文章内容是提纲挈领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总之,来知德在篇首所言既是人云亦云,又是错误的。

    来知德对乾,乾下乾上。乾刚。乾,元亨利贞的解释,其中乾,元亨利贞是《乾》原文,而乾,乾下乾上,乾刚是来知德篡入的说法。对所谓的卦辞,也称彖辞。乾,元亨利贞的解释,来知德认为是文王所系的辞,而又是算卦用的,是断一卦之用的。这说法,表明来的妄说与无知。而其它以象数之说法,是废话连篇。因解释的筮不筮,理不理。解释的是算卦吗?不像。是说道理的吗?也不像。

    对初九:潜龙勿用”的解释,更是奇葩。既认为是文王所系之辞,又认为是以断一爻之吉凶,即占卜(算卦)用的。总之,来知德所认为的卦爻既是文王所系,又是用于算卦的,既然是用于占卜(算卦)的,就去解释如何卜问算卦人事吉凶好了,为何拐弯抹角去讲解什么象数呢?你看来知德对这初九爻辞用上几百字的象数说,岂不是废话吗?这是什么学问呢?讲如何算卦也不是?讲什么的道理也不是?即筮非筮,理非理。为何帝制里的做学问者?以涉及到《易经》的解释,难道就中了魔障似的。

    来知德对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爻题乃爻辞的注释,更是奇谈怪论。既然最终落脚为占卜,又废话连篇用象数说那么多的阴阳与数位是做何?难道用这种说法去算卦么?可这象数说法与算卦说又是解释不通的。

    对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解释中,来知德岂能把君子看做是占卜者,真乃是天方夜谈!难道来知德无知的连《周易》里所论君子是何意都不明白吗?没看过孔孟对君子的论述吗?只要看过用脚后跟想想就知道的事情。

    《周易》一书共有六十四篇文章,而且十五篇涉及到“君子”一词,其中还有三篇是通篇讲“君子”之道。严格地讲《周易》六十四篇,是针对“君子”讲述的政治道理,即为“君子”讲述修身、齐家、治国的政治道理。《周易》无疑是君子之治一宝典。

    又如来知德对《坤》里出现君子的解释,已然认为是占卜者。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迷者,如迷失其道路也。坤为迷,故曰述。言占者君子。先乾而行,则失其主而迷错。后而行,则得其主而利矣……。”

    而对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所言的话,虽以象数说之,说什么变卦、错卦、乾象、阳爻、爻位,以及乾道、人道、占者能忧惧如是,亦无咎也。却如疯癫之语,没有任何道理。

    以下对《乾》里诸爻辞的话法,均是如此,既以象数说之,是个前言不搭后语。你看这以象数去解释《周易》文辞,犹如疯言疯语。

    我们再看来知德对《贲》的解释。

    “贲,离下艮上。

    贲,无色也。贲饰也,为卦。山下有火,山者,百物草木之所聚。下有火,则照见其上。品汇皆被光彩。贲之象也。序卦。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也。故受之以贲。所以次噬嗑。

    贲:亨,小利有攸往。

    小利攸往,亦为亨,但亨之不大耳。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卦综卦德释卦辞,而极言之。本卦综噬嗑,柔来文刚者。噬嗑上卦之柔,来文贲之刚也。柔指离之阴卦,刚则艮之阳卦也,柔来文刚,以成离明。内而离明,则足以照物。动罔不臧,所以亨。分者,又分下卦也。分刚上而文柔者,分噬嗑下卦之刚。上而为艮,以文柔也。刚指震之阳卦,柔则离之阴卦也。刚上而文柔,以成艮止。外而艮止,则内而能知之。外而不能行之,仅可小利有攸往而已。不能建大功业也,故以其卦综观之。柔来文刚,刚上文柔。是即天之文也。何也?盖在天成象。日月五星之运行,不过此一刚一柔,一往一来而已。今本卦刚柔交错,是贲之文,即天之文也,以其卦德观之,是即人之文也。何也?盖人之所谓文者。不过文之明也,而灿然有礼以相接。文之止也,而截然有分以相守。今本卦内而离明。外而艮止。是贲之文,即人之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贲之文不其大哉,变者。四时寒暑代谢之变也。化者,变而为新。成者,久而成俗。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明,离象。无敢,艮象。庶者,众也,繁庶小事,如钱谷出纳之类。折狱,则一轻重出入之间。民命之死生所系,乃大事也。曰无敢者,非不折狱也,不敢轻折狱也。再三详审,而后发之意。此即小利有攸往之理,因内明外止,其取象如此。贲与噬嗑相综,噬嗑利用狱者,明因雷而动也。贲不敢折狱者,明因艮而止也。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贲其趾者。道义以文饰其足趾也。舍得弃也,徒者徒行也。舍车而徒,即贲其趾也。言舍车之荣而徒行,是不以徒行为辱,而自以道义为荣也。中爻震与坎,震,趾之象也。坎,车之象也。变艮,止而又止,舍之象也。初比二而应四,比二则从乎坎车矣。应四,则从乎震趾矣。然升乎车者,必在上,方可乘。易中言乘者,皆在上也。言承者,皆在下也。初在下,无乘之理。故有舍坎车而从震趾之象,观小象乘字可见。初九刚德明顺,盖内重外轻。自贲于下而隐者也,故有舍非义之车。而安于徒步之象,占者得此,当以此自处也。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初在下,无可乘之理。

    六二:贲其须。

    在颐曰须,在口曰有髭,在颊曰髯。须不能以自动,随颐而动。则须虽美,乃附于颐以为文者也。本卦综噬嗑,原有颐象,今变阳则中爻为兑口矣。口旁之文,莫如须,故以须象之。六二以阴柔居中正,三以阳刚得正,皆无应与,故二附三而动,犹须附颐而动也。故有贲其须之象,占者附其君子,斯无愧于贲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