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左传》与《周易》(三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左传》与《周易》(三十) (第2/4页)

文章,在引用《周易》里的内容时,出现的称法则有所混乱。

    如帛书《易传·二三子》:“《易》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曰”后的内容,是出自《周易·坤》篇里的内容)。又如:“《卦》曰:‘君子终日键键,夕惕若,厉无咎’”(“曰”后的内容,是出自《周易·乾》篇的内容)。

    帛书《易传·二三子》一文的前部内容里所引《周易》文时,凡称“《易》曰”。而此文的后半部分里凡引用《周易》内容,皆称“《卦》曰”。这说明《二三子》一文,是在卦爻式《周易》文本定型后产生的《周易》学术文章。帛书《易传·二三子》所引用《周易》内容,无论称“《易》曰”,还是称“《卦》曰”,都是对《周易》一书的另种称法。

    帛书《易传·缪和》一文所引用《周易》内容时,出现的称法:

    《缪和》:“《周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这是我们所举例《左传》一书后引用《周易》一书内容时,首见的一例称《周易》。而这一例里所引用的内容,正是《周易》一书中《困》文里的首句内容。

    《缪和》:“《易卦》曰:‘观光之国,利用宾于王’”。

    这里所引用的内容,也是《周易》一书里的内容,即《周易·观》篇中的内容。却不再称“《周易》曰”,而称“《易卦》曰”。这在《缪和》的作者眼里,《周易》与《易卦》称法是一回事。

    帛书《易传》所引用《周易》一书里的内容,不凡出现了几种称法,即出现了《易》,《卦》,《易卦》,《周易》这四种称法。特别是出现对《周易》一书,以《卦》,或《易卦》的称法,应是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的不同称法,故这种称法在两汉时期被淘汰掉。因今本《周易》成为经书后,不在与卦说混淆一起了。在两汉时期的典章书籍里,再没有以《卦》,或《易卦》这种称法,即凡引用《周易》一书里的内容,不再以《卦》,或《易卦》这种称法了。

    总之,《易传》是对《周易》一书做出的解释与阐发的最初学术汇集。严格地说,《易传》(除“大象传”外)是对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一书学术研究的最初汇集,但《易传》所做的解释已与《周易》原初本义,已偏差出相当大的距离。

    然而到了后封建社会时期里,却把《周易》与《易传》混为一谈。造成后世对《周易》的误读、误说。即传统“易学”上对《周易》的“误解”,也在于汉以降对《周易》与《易传》混为一谈有关。即西汉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构建思想上层建筑时,把圣人孔子与“十翼”(《易传》)挂上钩,“十翼”成了孔圣人所言,由此将《周易》与“十翼”合二为一,称之为《易经》,并尊奉为五经之首。也由此传统“易学”,把“十翼”奉为《易经》的精髓,《周易》里的原文确成了卜筮的卦爻辞,而弃之如敝履。《易经》成为传统“易学”的解释对象,以《易传》来解释今本《周易》,也成了传统“易学”的宗旨。由此后封建时期里,由《易经》而产生出的一个体系庞大、荒诞不经、观点迥异、学派林立的“易学”,已不是《周易》的学术了。

    2.两汉时期出现的典章书籍对《周易》的引用

    ①西汉前期对今本《周易》的引用

    西汉初期有一部重要的书籍——《淮南子》,这一书里也引用了《周易》里的不少内容。如:

    《缪称训》:“故《易》曰》‘同人于野,利涉大川’”。

    “《易》曰:‘即鹿无虞,惟入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

    “《易》曰:‘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言小人处非直位,不可长也”。

    “动于上不应于下者,情与令殊也。故《易》曰:‘亢龙有悔’”。

    “故《诗》曰:‘执辔如组’。《易》曰:‘含章可贞’”。

    《诠言》:“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能成霸王者,比得胜者也”。

    《泰族》:“故《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闻其无人’”。

    《人间》:“故《易》曰:‘潜龙勿用’者,言时之不可以行也。故‘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纵观《淮南子》一书里所引用的《易》称内容,除唯有一例疑似出自《易传·序卦》里的内容外,其它“《易》曰”所引用的内容,皆出自《周易》一书里的内容。西汉前期的书籍,凡引用《周易》里的内容,与战国时期对《周易》的称法相同,《易》称形同于《周易》的简称。

    《春秋繁露》一书里也有引用《周易》一书里的内容,用于阐明事理,一样的是称“《易》曰”,而不称“《周易》曰”。

    如:

    “《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此之谓也”。

    “《易》曰:‘履霜坚冰’,盖言逊也”。

    董仲舒在他的对策中也有引用《周易》里的内容,同样用“《易》”称。

    如: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也,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

    ②西汉武帝时今本《周易》和《易传》共同上升为经书内容,自此以后不单单对《周易》的引用称《易》,而对《易传》内容的引用也用《易》称,由此《周易》的称谓也开始混淆不清了

    到司马迁写的《史记》一书里,不但出现《易》,《周易》的称法,而且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称法,即《易经》称法的出现。而《易经》一词,在《史记》一书之前,从未出现过。虽然《庄子》一书里出现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说法,但这是指六种经典书籍,而不是帝制里尊经的那种称谓,况且也不是单独出现的《易经》称法。

    我们且看《史记》一书里出现的《易》、《周易》、《易经》称法,是否是个同一概念。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年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这里出现的《易》称,则是指《周易》一书了,因为有《彖》、《象》、《说卦》、《文言》这些本属《周易》的学术文章旁证。故这个《易》称,就是《周易》一书的别称。

    《史记·儒林外传》:“《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途而殊归’”。

    这里称《易大传》里所引用的内容,是出自《易传·系辞》里的内容。可司马迁不称《易传》,也不称《系辞》,而是称《易大传》。这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