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0章 萨尔浒选将!洪武国祚达到428年?!(8.6K二合一!) (第2/5页)
开平王常十万的彪悍战绩,绝对可以冠绝大明三百年,在整个中华战史之上,亦是足以排入前十。 常遇春骤然薨逝的那一年,朱棣方才九岁,并没有跟随常遇春征战的机会,这也成为了朱棣毕生的遗憾。 朱棣每每翻阅至常十万的战绩之时,心中都是充满了无限向往。 在踏上战场之后,他一直是以常遇春为榜样,希望成为常遇春那般的猛将,所以每次出征都是自当先锋,陷阵在前。 或者说,不仅是朱棣,世间任何一个将领,都希望成为常遇春这般的存在。 敌军但见常十万之军旗,望旗丧胆。 整个军事史上,从无败绩的将领少之又少,常遇春的名字,注定与汉之霍去病、唐之李靖一同被载入史册,彪炳千古。 “嗯。” 对老朱的这个选择,季伯鹰自然是认可的,他所想到的第一人选,也是这位常十万。 大明开国之将中,如果要论全盘统帅,那自然是徐达更为优选,可要是论野战冲锋,则绝对是常遇春。 接着,季伯鹰的目光转而落在建文朱老四身上。 “你呢?” 选将这件事,尤其是能够进行机动野战的先锋大将,极其之少。 毕竟从萨尔浒之战来看,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机动速度之快,短期冲击力极强,若不然明军也不会败的那般惨烈。 朱老四眉头微皱着。 其实,他很想把自己报上去。 但是他也知道,仙师一定不会同意。 对于刚刚靖难结束的朱老四来说,麾下能够拿出手的名将海了去,丘福、朱能、张辅等都能独当一面。 可,朱老四此刻想选的不是他们,而是另外一人。 “我选我家老二,朱高煦。” 朱老四话音落。 老朱棣和洪熙大胖小朱都是脸色微变,就连老朱都是下意识皱起了眉头。 先前于课间休息的时间里,老朱已经从老朱棣口中听说了洪熙汉王造反之事,也听说了永乐国祚之所以暴雷,全因永乐朱高煦。 两个时空的朱高煦,一个明着造反,一个暗着生乱。 洪熙和永乐的这两件事,建文朱老四当然也知道。 但。 这毕竟是刚刚靖难结束的朱老四。 朱老四深吸一口气,凝望着老朱。 “父皇,我想给高煦一次机会。” “倘若我这一朝的高煦依旧如其他二朝,依旧是心存不臣之心,我会亲手执刀将其了结,断不会任由他害国乱民。” 他想给朱高煦一个在朱元璋面前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也想借这个机会,改变老二未来的路,他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走上另外两个时空的老路。 这,是朱老四作为一个父亲的选择。 而如果是站在一个统帅的角度,他一样会选择朱高煦。 但凡只要是提起靖难名将,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朱能张玉等人。 可殊不知朱高煦在靖难之战的功勋,丝毫不逊色朱能张玉,每逢遇战,当为先锋,猛不可当,颇有常十万之风。 对朱棣而言,靖难之役中最为重要的几战,皆是因朱高煦而建功大胜。 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朱高煦,这会的朱棣已经是建文的阶下之囚,别说入主应天,能不能活着都是个问题。 第一战,白沟河之战。 南军先锋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师奋战,与燕军正面厮杀,缠住燕军的同时,李景隆大军从三面包抄而来。 合围完成,燕军遭伏。 朱棣亲自断后,掩护大军撤退,先后三换战马,箭尽三筒,就连手中战刀也砍断,几乎快被南军生擒。 正当力竭之际,朱高煦不避险阻,冒死冲破南军截击,及时赶来援救,并且阵斩了翟能父子,而后趁着李景隆帅旗被刮断之际,率军直冲李景隆,大破之。 而后,朱棣曾当着众将感慨:若无子,几丧命矣! 第二战,东昌之战。 朱棣率领的前军猛攻盛庸左翼,误中盛庸诱敌深入合阵之计。 朱能、张玉皆是焦急万分,率军冲了几次都没冲进去。 而就在这时,朱高煦率军赶到,眼见老爹被围了,二话不说,由朱能和张玉负责佯攻,自己带着本部精骑杀入了包围圈,势不可挡,杀散南军,救出燕王,并掩护北返。 在这一战中,负责为燕王断后的张玉战死。 第三战,浦江口之战。 盛庸集结所有剩余兵力于浦口,大败率孤军深入的朱棣,而此刻的朱棣已经深入南境,四面皆是汇聚而来的南军。 若是再不撤,必然被瓮中捉鳖。 又是在这个时候,朱高煦率军及时赶至,并在吃了一块‘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的大饼之后。 整个人犹如武圣附身,上了马就嗷嗷冲,一举大破盛庸,定鼎靖难最后的胜利。 如果从靖难这个角度来看待问题,朱高煦心中不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老爹打下的这个天下,他出了很大力。 “兄长,可有问题?” 老朱看向季伯鹰,他询问的并非是战法,而是这建文朱高煦是否会对建文朝的国祚产生影响。 “可。” 这件事上,季伯鹰没有多犹豫什么。 有些问题,从根上解决反而更加简单。 永乐和洪熙时空的朱高煦,夺帝之心早就已经深种,根本不可能轻易抹灭。 而建文时空的朱高煦则是不然,这会的建文时空才靖难结束半年,朱高煦也才二十出头,他只要想法转变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