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掀起你的盖头来!纺织、刊刻皆可设厂! (第5/6页)
冯孝说的,这不是经厂本,经厂本用的是黄棉或竹纸,开篇便有错别字,翻几页后更有大花脸,看不清字迹的页面,所以冯孝特意取了本藏书献上来。
藏书没有标点,但经厂本在句子末尾加一个圈。 这个圈,应该是句读,断句的意思。 阅读起来,朱祁钰还是读经厂本更流畅些,虽然字迹难以辨认,错别字特别多。 朱祁钰在宣纸上,写下标点符号,简单的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引号等。 又在经厂本上标注几页,然后丢给冯孝:“送去军机处,让他们用一用。” 无须解释,那些把四书五经研究通透的翰林们,打眼便会。 “都整顿完了?”朱祁钰看向董赐。 董赐看到标点,也是秒懂其中涵义,不敢废话:“启禀皇爷,大体收拢完毕。” “先说说,有什么行当,适合妇人劳作的?”朱祁钰问。 “奴婢以为纺织最适合,一来不用抛头露面,惹得满城风雨;二来北方纺织远不如南方,如今漕运皆在运输米粮,北方反而缺布匹,所以奴婢以为可以赚银子。” 董赐说,如今江南的丝绸、山西潞绸、闽广倭缎、四川蜀锦、山东柞绸,极具地方特色,又畅销远近。 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 足见大明纺织天下第一,没有之一。 做丝、棉、刺绣等行业,京畿没有任何优势。 但北方寒冷,董赐以为可以发展棉纺织和毛纺织。 虽说棉纺织有“楚中的江花,山东的北花,余姚的浙花三朵金花”之说,但如今宣镇、山东、京畿,都有灾祸,急需棉织品,可以小赚一笔。 而毛纺织集中在山陕一带,品种有绒、褐、毡、裘等,品类单薄,百姓不认。 董赐却认为,京畿可大力发展毛纺。 他认为毛纺处于初级阶段,只要有合适的织机,便能纺织出更加保暖的衣服。 朱祁钰深深看了他一眼,并未说什么。 把工坊建起来,安置了流民中的女子,不提多少盈利,起码是一条活路。 “有心了。” 朱祁钰颔首:“纺织确实适合妇人,而且还能带动北直隶的棉花种植,给民间百姓一门营生。” “毛纺更好,京畿离漠北近在咫尺,若研发出新的织机,利用上羊毛,说不定大明可用羊毛cao控漠北呢。” “你手中有多少台织机,需要多大场地?” 他并未多说。 “回皇爷的话,奴婢收敛了京中全部纺织工坊,大概收到七万八千余台织机,但织机水平不一,奴婢尚未完全清点。” 董赐回禀:“奴婢以为,可在朝阳设厂,一来工坊规模足够;二来可缓解内城压力。” “奴婢闻听皇爷要规划内城,扩宽马路、多建坊市等,所以奴婢想将原工坊地带空出来,交给皇爷。” 董赐是会做太监的。 知道内城寸土寸金,土地金贵,所以献给皇帝。 “你是有孝心的,这些地朕不白拿,建纺织厂的一应资金,都从内帑出,但朕就占八成股份,朕留出两成,给工坊里的工人,女工也有,人人均分。” “皇爷,此举绝对不行!” 董赐难以置信:“她们本就是流民,皇爷安置她们,给她们钱赚,已经皇恩浩荡了,如何再分股份?疯了不成?给她们口饱饭吃就知足吧!” 说完,他担心忤逆皇爷,赶紧跪下请罪。 “董赐,咱们是做生意,想多赚钱,就不能怕多投入。” 朱祁钰问他:“等饥荒过去,这些女工出工不出力,你又能如何?” “设下严厉刑罚,不听话者鞭打,屡教不改者,杀!”董赐冷笑。 这些女工的心难道是铁石做的?要不是皇爷,她们早就冻死饿死了,岂能有钱赚?还不知道感恩? “董赐,近来你经常出宫,观察过没有?那些农户,是给自己种田更卖力呢?还是做别人佃户时候更卖力呢?”朱祁钰反问他。 董赐是聪明人,一点就通。 “奴婢明白了,皇爷是以利许之,令其勤快起来。” 朱祁钰颔首:“没错,但峻法也需要,列出个规章来,要求所有人遵循即可。” “初时由太监管着,等工厂进入正轨,便由女工管着。” “宫里不插手,只派太监负责监督、定期查账即可。” 董赐不解:“啊?皇爷不担心她们中饱私囊?” “所以每年要设下一个限额,达到了有奖励,没达到便用峻法。” 朱祁钰笑道:“贪污是永远杜绝不了的,把太监放进去,贪得会更厉害!甚至,到内帑的钱会更少!” 董赐傻傻点头,他隐隐感觉,这工坊反而有利可图。 “织机也多淘汰一些,全都卖出去,便宜些卖给京中百姓,让他们在家也能织布,鼓励京中百姓在家中养桑树,等几年桑树成材,便能养蚕缫丝。” 朱祁钰粗略计算一下:“留个六万台就够了,其他的都卖掉,半价卖给京内百姓,若有的家庭独自支付不起,可两家、三家合买一台,你不能嫌弃厌烦,交代下去,卖掉织机的银子,留给工坊做流动资金。” “绝不可贵卖,朕会派人去查,不遵圣旨是什么后果,你该清楚。” 董赐吓得跪在地上,连连磕头。 “还有什么行当?”朱祁钰让他起来。 “奴婢以为刊刻,女子也可做!”董赐说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