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8章 元宵节,杀人夜(中秋快乐!) (第1/6页)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正文卷第238章元宵节,杀人夜日月如梭。 转眼到了元宵节。 除夕火锅宴、固安公主被贬斥、军中运动会,成为京师文人热议的话题。 尤其是火锅宴,很多文人赋诗提画。 汤胤勣写了两句“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惹得一片喝彩声。 成为会馆里最靓的仔。 还有人画了幅邢国公火锅宴图,谄媚于谦。 一时之间,京中开了二十几家火锅酒楼,红火的有十几家,但都吃不到麻辣火锅,一时为遗憾。 但火锅意外流行起来,rou食、海鲜消耗量巨大,麻酱品牌就诞生了四五个。 固安公主被贬斥,最丢人的是在讲武堂学习的方涵,笑他要娶个母老虎。 也有文人写诗讽刺皇帝教女无方。 至于朝堂上的新年愿景,则有很多文人辱骂皇帝不知民间疾苦,只为自己丰功伟绩云云。 京师很乱,各种声音充斥于酒楼、会馆、报纸之中。 澹台藏书阁闭阁,也被文人骂个狗血淋头,甚至还产生了将皇家画卷公之于众的声音。 倒是理学宗师吴与弼,悄悄地抄书、收徒,没有声音。 却遭到了强烈嘲讽。 有的文人,甚至去吴与弼的住处泼粪。 好好的理学大宗师,一桶大粪淋头,整个人都傻了,那滋味别说都酸爽了。 然后吴与弼闭门谢客,在府中默默舔舐伤口。 年前搭建的灯棚,派上了用场。 灯棚耸立于街衢,与周围楼宇齐高,由四层灯彩堆叠而成,通体由松、柏一类的翠绿枝条覆盖。 每层都挂满了各式花灯,如华盖灯、球形花灯、多面宫灯等,和神仙、人物图像点缀其间,下开六门,正门横楣榜题“鳌山”二字。 六门及鳌柱以上,主体灯景分为三层,下层为八仙像,中层设佛、道教神像六尊,最上层立一小亭,象征海外仙山上的金台玉宇。 夜幕降临,鳌山灯点燃,表演戏剧、杂技、滚灯、烟火,通衢委巷,星步珠悬,皎如白日,喧闹彻旦。 鳌山灯月照人嬉,宣德门前万玉姬。 这句元末诗人的诗句,描述的就是欢庆元宵的鳌山灯景象。 朱祁钰不喜奢侈,但鳌山灯却不吝花费,教坊司的戏班子,在鳌山灯下,表演到正月十七。 你方唱罢我登场,每日唱七个时辰,各种小班、小戏,各种唱腔的都粉墨登场。 看戏不收费,也没有雅座。 舞台设在鳌山灯下,百姓拥簇着舞台。 为了谨防有人闹事,锦衣卫派人维持秩序。 足足唱了十七天大戏。 场场围得水泄不通,掌声雷动,京师百姓是过足了戏瘾,民间小班也跑来偷师。 教坊司倌人不再接客,奉銮由宫中女官担任,反而成了戏曲圣地。 将民间传说、话本改编成,又由改编当成戏曲,再由教坊司编排出来。 那些犯官家眷多是识字的,由她们演唱、表演,或者写成、话本等等,传到民间。 就如景泰九年的正月,教坊司女官组织唱戏,唱的多是新曲,皇帝不设限制,各种小调百花齐放。 民间艺人偷师后,改编成自己家乡话的曲调,拿回去赚钱。 甚至,民间艺人可以去教坊司买一本戏本,戏本上详细写着编曲人,作词人,话本改编人等等。 名字都是女人。 有的只有姓,没有名字。 皇帝还下了圣旨,给教坊司中在书籍中留下名字的妇人赐名,然后就有了戏本上的名字。 皇帝还特许教坊司办个小报,写些新曲、新词,作词人、作曲人的人物小传。 教坊司奉銮将信将疑,结果小报卖疯了。 人们低估了八卦的传播力,看看京中小报,卖的最好的,一定是朝中名人的八卦,最好卖的就是于谦。 但书籍上刊印妇人名字,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但都被皇帝压下去了,认为才能不论男女,俱可传世万代。 皇帝有了新外号,妇女之友。 除夕夜里,皇帝又下恩旨。 允教坊司内,作词、作曲、改编、演唱者去奴籍,归于民籍,三年后可择良夫嫁人,其夫君不许鄙视之。 所以,正月里,唱戏的人这么卖命,就是想去奴籍,得到民籍。 看到这道圣旨,民间戏班子泪如雨下,感叹皇帝深知民间疾苦,唱戏的终于不是下九流了。 而听戏,也成为京师潮流。 听不懂的也得听,听不懂的就是土老帽。 会馆里唱戏的也逐渐显贵,文人墨客,也开始唱两句戏,也跟着填几首诗词,各种方言的小调、戏曲,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形成一个个新的流派。 而随着三国、水浒的流行,各种戏曲从中改编,形成一个个经典片段,演绎成各种戏剧。 大明已经出现了热。 有些不得志的文人,在家里开始研习,一时之间,各种粗制滥造的,充斥着报纸。 甚至,某种不可言说的大行其道。 还传到了宫中。 啪! “这是?” 朱祁钰丢在案几上:“朕看是滟.晴,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 “去,把这家报纸抄了,人都流放!” “把这本的作者也抓了,流放去琼州府!” “皇爷,这点小事,不值当动气的。”冯孝看得尿出来了,还是这玩意刺激。 “民间文人,都这种货色?” 朱祁钰怒不可遏,他发展,是希望出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精品,传世佳作。 不是让这种垃圾大行其道的。 “该设一报纸局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