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_第268章 边镛,大明见闻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8章 边镛,大明见闻录 (第4/6页)

br>
    “所以这大别山里,才聚众三十余万。”

    “但是,河南只有数千人,堵住九里关、斗木岭关、阴山关。”

    “南直的五府总兵,尚在地方剿匪,无暇管大别山。”

    “压力就到了本督肩膀上来。”

    “他们只能保证,匪类不会流窜进入河南和南直隶。”

    摆在年富眼前这个超级难题。

    本可从广西调三十万狼兵,直接杀进大别山里。

    偏偏广西狼兵不在广西。

    “大人,可否堵住大别山,堵个一年半载的人,匪类自然就饿死了。”边镛灵光一现。

    “饥饿是难不住人的。”

    年富没细说。

    明军封堵大别山将近两个月了,里面却过得快活。

    说明,有人在往里面走私粮食。

    这个方法行不通。

    边镛没辙了。

    “边镛,本督想让你去一趟五府总兵府,请欧信大人,助本官剿匪。”年富想请欧信帮忙。

    之所以选择边镛。

    是因为边永显贵,走的是王诚的门路。

    而王诚是五府总兵府的五府总兵,边镛去求,是比他亲自写信去,效果更佳。

    这也是他对边镛高看一眼的原因。

    别以为在奉天殿上,谁都能入了皇帝的眼。

    边永能一朝显贵,背后付出非常多。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朝堂之中,能出使的人才比比皆是,凭什么你边永显贵?就因为去过一次占城国,就不一样了?

    说来说去,是边永走了太监的门路,王诚从中运作,才一点点让边永入了皇帝的眼。

    这件事李贤给年富的信中,偶然提到的。

    年富和李贤交好。

    “后学愿去南直隶!”边镛无法拒绝。

    在麻城住了一夜。

    翌日清晨,就转道去南直隶。

    他还写了封请罪信,呈交宫中。

    离开湖北,路上的商船,非但没有减少,还越来越多。

    南直隶是天下最繁华之地。

    停靠岸上的时候,边镛请了船老大过来问问。

    “大人,您有所不知,如今广西商路发达。”

    “但从北方回来,船不能空着,而北方特产运去广西是卖不掉的。”

    “这南直隶才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

    “什么东西都能卖掉。”

    “所以呀,北方回来的船,都会转个弯来到南直隶,把北方的货在南直隶倾销。”

    船老大懂得多。

    还知道,北方回来的船,也就赚个成本钱,几乎白跑一趟。

    这样一来,北方的货在南方价格变低了。

    出手也变得容易。

    “北方回来的船,都去南直隶吗?”边镛问。

    “那是不能的,南直隶再繁华,也消化不了这么多东西。”

    船老大回禀:“还有一条路,是去广州的,广州那边有西夷,西夷什么好东西都没见过,是东西就要,给的价钱还高呢。”

    “除了这两条路,还有一条路是去四川的。”

    “但那边具体如何,小人就不清楚了。”

    从北方回来的船,基本上就走三条路,南直隶,广州和四川。

    “您这艘船是自己的?”边镛转而问。

    “小老儿自己买的。”

    船老大露出笑容:“小老儿当了半辈子艄公,老了老了咬咬牙,拿出全部积蓄买了这艘船。”

    看他的笑容就知道,生计是不错的。

    “托皇帝爷爷的福,撤了钞关,我们这些小人物也有口饭吃。”

    钞关的太监对世家大族往往高抬贵手,对这些做小生意、没靠山的,就往死里收银子。

    正说着呢。

    有一对卖艺的父女,站在岸上拜见,想上船唱小曲,赚的赏钱平分。

    “不好意思,风向要变了,我们的船要走了。”船老大忍痛拒绝。

    赚卖艺人的钱,也是他收入的主要构成。

    那父女拱了拱手,去问问别的船家。

    边镛却叫住他们:“先生,会唱什么小曲呀?”

    “回贵人,不敢担一声先生。”

    那父亲拱手道:“刚从京师学的新调,我家女儿一口好嗓子,远近闻名。”

    一听是新调,船舱里有人探出头来:“船老大,让他上来唱一段,唱一段再走。”

    船舱不少人心痒痒,教坊司经常弄出新曲来,报纸上刊登了,但看得见词,听不见声啊。

    “诸位,风向变了,再不发船,今晚就赶不到英山了。”

    船老大也想赚钱呀,但不能拿安全开玩笑。

    夜里行船是很不安全的。

    “要不这样,你们也跟着上船,明日再返回便是。”有人出谋划策。

    那父女有点犹豫。

    他们在靠岸的船支上唱戏,一天能收不少赏钱呢。

    若跟着一艘船走,等着客人听腻了,怎么会有赏钱呢?

    再说了,这江上有戏船。

    他们上船唱戏,是坏了规矩的。

    边镛看得有趣,从钱袋里拿出几个铜板,往岸上一抛:“先生,就唱一嗓子,让我们听个新鲜儿。”

    有人跟着往上扔铜板。

    那父女见着钱了,对视一眼,就亮了嗓子。

    唱得是霍去病大破匈奴。

    这是场冷门戏,唱腔也不固定,什么音都有,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