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6章 年富破敌,盖世功成,大治可期,皇帝慧眼(1.7万大章) (第2/5页)
域越大,看似人才稀缺,其实地方已经被人才挤爆了,人才反而没有上升的空间。” 这是大问题。 洪承畴的怀才不遇,不恰恰说明人才机制出了问题吗? 必须得给士人一个上升空间,尽量保持中枢是一团活水,即便偶尔有污垢,也能被新鲜的水冲刷干净。 朱祁钰站起来,躬身一礼:“还请老太傅赐教。” 朝臣也都看向胡濙。 胡濙跪下回礼,斟酌道:“老臣倒是有一策,能暂时缓解危机。” “老太傅请说。” “老臣之策,虽然可行,但最多百年,便会积劳成疾,反而矛盾会爆发得更严重。” 胡濙苦笑:“取消吏员,改用官员!” 姚夔一愣,这是什么破办法? 这不是天下大乱之策吗? “老太傅,那您考虑过财政需要支出多少俸禄吗?”耿九畴问。 胡濙苦笑:“耿尚书,那您说,如何缓解人才过剩带来的问题?” 耿九畴摊摊手:“下官看,干脆不理便是,官途本就逆水轻舟,哪来的公平可言?” 这话纯属耍无赖了。 “耿尚书,就说您的儿子耿裕。” “您设身处地的想,耿裕才华抱负皆属一流,出将入相的人杰,却郁郁不得志,没有晋升的机会。” 胡濙问:“您心里作何想法?耿裕会作何想法?” 耿九畴不说话了。 没错,他儿子耿裕有出将拜相之能,不说皇帝青睐,朝臣也看出他的才能,让他去坐冷板凳,他这个当爹的第一个不乐意。 良禽择木而栖,自然是换个地方施展抱负喽。 “将心比心,您如此明事理之人都受不了,何况天下人喽?”胡濙道。 “可也不能放开官吏之别呀。”耿九畴打心眼里瞧不起吏员。 吏员多是地方为富不仁大户人家子弟当的,都是些坏得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王八蛋干的,这些人对百姓敲骨吸髓,不堪入目。 若给这些人上升渠道,让他们跃居朝堂,天下必然大乱。 “那你说说。” “是想让耿裕坐冷板凳,郁郁不得志一辈子?” “还是打破官吏壁垒,放开吏员的上升渠道?” 胡濙反问。 王复嗫嚅道:“打破壁垒,也是治标不治本呀,等到吏员被填满后,还是要面临人才爆炸带来的后患。” “所以老夫说了,只能缓解目前的压力,是治标之策。”胡濙苦笑。 “老太傅,就算让官员去做吏员的事务,您认为如秀才、举人般的天之骄子,会愿意做吗?”王复释放致命一击。 胡濙冷哼一声:“只要令进士从吏员开始做,由不得他们不愿意。” 制定政策的永远是中枢。 天下百姓没有选择权。 看着朝臣讨论,朱祁钰喝了口茶,安静道:“老太傅的话,说进朕心坎儿里了。” “朕说过几次了,想放开吏员的上升渠道。” “吏员在民间作恶,残害百姓。” “中枢不是不知道,却睁一眼闭一眼。” “朕早就看不过去了。” “以前诸卿总说,中枢没钱没粮,需要靠这些吏员、粮长剥削百姓,强逼百姓纳粮。” “但现在不一样了。” “中枢不缺钱,也不需要吏员继续作恶了。” “朕在想,是不是能用进士替代吏员,不设吏,全为官,将中枢权力,下到乡村去!” 见群臣要劝,朱祁钰摆摆手:“听朕说完。” “吏员个个硕鼠,宰杀了他们,中枢也能丰盈一些,这笔钱都归户部,朕一文不取。” “朕着实需要大批人才,如今新设诸省,都要精耕细作,详细治理,甚至两广云贵也要改变原来粗犷的治理方法,由粗到精,所以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中枢使用,为朕治理天下。” “还有一点。” “朕想给百姓松一口气儿,让百姓日子过得稍好一点,不要造反了。” “朕不想再把精力放在内耗之中了,朕的眼光在国外,在广袤的疆土上,在恢复汉唐荣光上!” 说到这里,朱祁钰略微停顿: “杀了吏员,也能给百姓出口气,缓解地方矛盾。” “而新去的官员,可凭此立威,在地方站稳脚跟。” “朕也能改变地方权力架构,而非像以往那般粗犷治理,把权力放给吏员、粮长、乡老等等。” 说来说去,朱祁钰要收地方之权。 皇权不下乡。 乡野之间,是士绅的自留地,朝堂靠任命士绅做吏员、粮长、乡贤等重要职位,靠士绅掌控民间,而朝堂掌控士绅即可。 这就导致了,大明基层被士绅掌握,久而久之,连皇帝都被士绅掌握了。 朱祁钰要收权,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大明皇帝如此短寿,和文官集团不无关系,而支撑文官集团的,是天下士绅。 而士绅的根儿,又是什么呢? 仅仅是土地吗? 朱祁钰觉得不是,而是制度问题。 皇权不下乡,导致士绅掌握了基层。 而恰恰决定王朝兴衰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满朝文武,而是民间一个个鲜活的百姓! 天下人齐心协力,才造就了真盛世! 同样的,天下人齐心协力,也能毁了一个王朝! 而皇权,从一开始就象征着至高无上,注定不会和泥腿子打成一片的。 皇权里所谓的民,只是士绅而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