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7章 王竑第二剑,剑斩士绅!(1.35万大章) (第2/8页)
而这四地也需要一位官吏治理。 薛瑄上书,请皇帝启用李匡。 李匡是宣德二年进士,正统五年,倒杨事件中,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其人担任四川按察使期间,镇压播州等地起义,连战连捷,能力毋庸置疑,是邢狱、掌兵大才。 但他因为和江渊政见不合,而遭到罢官,现在江渊已经死了,朝政也变得稳定,启用李匡,恰逢其会。 中枢批复,启用李匡,任命为三府督抚,升贵州按察使,督抚三府之地。 安隆司和上林司合并,改为尹州府。 南尹州,曾是贵州的古称,贵州的名字,是贞观九年,升南尹州为贵州。 泗城州升为泗州府。 所以有了三府,安庆府、泗州府、尹州府。 李匡赴任路上,给薛瑄写了封信,了解三府情况。 薛瑄据实而讲。 李匡和他关系还算不错,又是他举荐的,二人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但李匡为人刚直,公正无私,不理请托。 二人信中只聊公事,不聊其他,彼此心领神会。 李匡到任后,整顿兵卒,安抚移民,井井有条。 安庆府的造船基地,李匡令官府占了一股,造船基地要给官府定期提供一些船支,免费修缮。 而李匡将汉、土兵卒合并,整顿三万雄师,不停cao练。 又给张凤写信,请张凤将南直隶流民,送来三府安置。 并学习欧信,身先士卒,清扫小山寨,开通道路,移土人至城市,重新丈量土地,分配田亩。 “拜见督抚大人!”边镛行礼。 薛瑄还在忙碌,摆了摆手:“仕远之子?不必在乎繁文缛节,广西是蛮荒之地,和汉地不一样。” 这话惹得敬轩学宫的学子们哄笑。 薛瑄虽是理学大宗师,思想巨匠,但他幽默风趣,不拘小节。 “学生看广西,看到是一片欣欣向荣,虽远不如京师繁华,但学生看到了希望!” 薛瑄眼睛一亮:“希望二字,用的好呀。” 差不多到了饭时,便让公人准备饭菜。 饭食用的是太医规定的菜品,太医给他搭配的营养膳食,无论他在哪里,都必须按照食谱上的吃。 薛瑄笑道:“子与,你觉得何为希望?” 阎禹锡和刘健是同乡,在薛瑄在河东任职时,千里迢迢去拜师,得到薛瑄的认可,收入门庭。 “老师,学生认为希望有三。” 阎禹锡放下筷子,认真道:“春季时,柳树抽出嫩芽,意味着生机重现,这是希望,就如这广西,大乱之后,迎来大治,这就是希望。” “但克振先生口中的希望,应该是百姓眼中的光芒,这是百姓心中的希望。” “其三,是老师与众弟子所做这饭堂,亦是希望。” 薛瑄讶异地看着他。 阎禹锡笑道:“若吾等遵循繁文缛节,弟子如何能和老师共用一桌吃饭?” “而老师遵从繁文缛节,如何能深耕民间,亲自指导地方官吏安置流民?” “而此饭堂之中,气氛自由烂漫,这就是希望。” 边镛眼睛微亮,都说薛瑄创河东之学,受万人尊崇,他教导出来的徒弟,也都是拔尖的人才。 “学生眼里的希望,只是百姓眼中的希望,却未想到,官宦之间,饭堂之中,竟也充满了希望。”边镛深行一礼。 薛瑄也放下筷子,也觉得自己确实变了很多。 以前,他是人人敬仰的夫子,他当官教学,开创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陕西,蔚然大宗。 他的学说,蔚然大观,以为理道大成。 他的诗词,自认为达到巅峰,出口成章,七步成诗,名垂青史。 然而。 当他深耕民间的时候,真正为黎民百姓做一点实事的时候,他竟一句诗词都吟不出来了,他的学说,仿佛高屋建瓴,对百姓生活没有一丁点改变。 这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学说,甚至怀疑自己误人子弟。 以前的他,喜欢空谈,上奏时候总写一些假大空的言辞,把奏章写的极尽华美,每一道奏章,都脍炙人口。 但是,所有谏言都是高屋建瓴、高高在上,他用的所有辞藻,虽然华丽,却充满了虚假,他是理学宗师、是文学大家、是思想巨匠,但他的本职,确实一个官吏呀! 他不该在诗书上悲天悯人,而是应该去民间,为百姓做一件实事,去实现自己曾经的抱负! 在无数次怀疑自己之后,薛瑄决定改变。 他放下挚爱的书籍,放下安逸的生活,年过七旬的他,开始从督抚府,走到了民间,去看一看百姓的真正生活,去做一件对百姓有用、却不会名垂千古的实事。 从古至今,做实事的人才,都不会被史书大书特书,反而那些只会空谈,写几首牢騒诗词的人,却被后世铭记。 薛瑄尤然记得,第一次他因为干农活,弄得满手都是血泡的时候,挑破的时候,他竟不觉得疼,反而格外惊喜。 这才是真正的民间,不存在于诗书之中,是有血有rou的真实民间生活。 他写过很多诗词、很多寓言故事、甚至戏曲他都有涉猎。 此刻却认为,他之前写过的,都是民间疾苦的无病呻吟,做了一天农活,他才知道,自己写的狗屁不如。 从那一刻起,薛瑄发现自己的学说,有很多不足之处。 曾几何时,他认为自己的“复性”说,已经日臻完美,他的“性”是“理”,主要形成于后天。 而理,需要从后天磨练形成。 同样,需要做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