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_第313章 使团抵达印度,不重文化的印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3章 使团抵达印度,不重文化的印度 (第3/6页)

皇帝,认为出使身毒,当派进士,又是陛下近臣,才能在身毒纵横捭阖。

    景泰九年年末,定下来出使身毒。

    于景泰十年三月使团离开北京,足足走了一年零五个月,到访中南所有国家,最终抵达身毒。

    如今控制北身毒的是一个全新的政权。

    陈嘉猷翻译为罗第王朝,于景泰二年建立。

    这样一个年轻的政权,在陈嘉猷眼里,竟显得垂垂老矣。

    第一任国王巴赫鲁尔·罗第,是赛义德王朝信德总督,夺取了首都德里,就建立了新王朝。

    说起来跟开玩笑一样,就如隋末乱世,王世充打下洛阳,就称帝了?天下就威服了?

    然而,这在身毒,并不奇怪。

    占了首都,就可以建国了,剩下的就是传檄而定。

    陈嘉猷听着身毒国王洋洋得意的解释,竟觉得十分玩笑。

    而看完地图才知道,罗第王朝的统治范围,仅限于北方,信德、旁遮普、北方邦等地区。

    大明对身毒,已经十分十分陌生了,还是看元朝史书来了解的。

    在短暂交流后,他才知道,翻译有错误,身毒,翻译错误,更准确的翻译为印度。

    然而,印度上下,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国名为印度。

    这就有意思了。

    这是国家,还是部落啊?

    陈嘉猷发现个有意思的事情,印度竟不知道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历史,竟然从他这个明人口中知道的。

    陈嘉猷给罗第王朝君臣讲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讲的竟然是印度历史,何其可笑。

    罗第恍然,原来我们是这样来的呀。

    然后,就没了。

    也没记载下来。

    宫中没有史官,对自己的历史竟仿佛在听故事一样,听完就忘记了。

    而且,印度也没有纸张!

    文字是记在贝叶之上的,和缅甸、老挝、柬埔寨是一样的,都是以贝叶为书。

    历史有错误,陈嘉猷清晰的记着,唐史中记载,唐人将造纸术传入印度,那么印度怎么没有纸呢?

    “我们的纸张很宝贵,要留着记载经文的。”罗第是这样解释的。

    陈嘉猷目瞪口呆,纸张不用来记载文化,竟然记载经文?

    难道印度人不读书吗?

    当然读书了。

    但印度人更偏向于数学和经商,这让陈嘉猷嗤之以鼻,尤其是商贾,若高层注重商贾,那岂不遍地铜臭?

    陈嘉猷预计要在印度居住两到三年的时间,并打通印度通往大明的商道,才能返回大明。

    他的使团,共有782个人,卫兵五千,其中有骑兵、步兵、火枪兵、水师等等。

    使团以举人为主,皆是语言精通之辈,善于外语,到了印度,就得学习当地的语言,然后将一切都记录下来。

    路途遥远,有三人病死路上。

    陈嘉猷要带回去印度的书籍、特产,以及佛教的一切东西,将佛教彻底带回大明。

    他们带来了,皇帝陛下的赏赐物,几百车重要物品,以及大明的书籍、瓷器、丝绸、茶叶、纸张等贵重物品。

    然而,罗第王只喜欢金银等俗物,对书籍置若罔闻。

    居住一段日子后,陈嘉猷请求罗第王允许明使观看印度书籍。

    这一套流程把罗第整不会了,那破书愿意看就看呗,还用允许?咋的,大明的书还不让人看啊?

    真别说,大明的书没人讲,你一辈子也看不懂。

    陈嘉猷得到很多前朝的典籍,似乎很多都是孤本,罗第王竟直接送给使团了。

    在路上,使团就学会了印度语。

    得到书籍后,这些人就开始研读印度书籍,并开始翻译。

    奈何纸张不够,陈嘉猷等人去购买,发现没有地方卖纸,好不容易找到卖纸的地方,价格高得让人咋舌。

    陈嘉猷决定,也用贝叶翻译。

    为什么印度语,像鬼画符?

    因为是在贝叶上书写,写不出正经的字来。

    而大明的汉字为何是书法,因为是在纸上书写的!

    在贝叶上写书法,别开玩笑了。

    “诸君,只能靠记忆了。”

    陈嘉猷开始背,使团的人分一分,把所有书籍背下来。

    这些书,也是要带回大明的,万一书籍在路上被损毁,就得靠记忆默写出来了。

    罗第在宫中吃喝玩乐,闻听明使竟关起门读书,他笑明人愚蠢,那些书籍有什么可看的?

    使团都是文科生。

    古印度的书籍,以数学、医术、天文最为精湛,文学远远不如大明。

    让文科生背数学公式,实在难为他们了。

    倒是印度的中医,让陈嘉猷等人发现了新世界。

    印度中医和大明中医异曲同工,都是以治病先治人为核心,开创的医药体系。

    印度还多了一门,外科,手术的雏形!

    陈嘉猷的使团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捧着这本写在贝叶上的印度医书《妙闻本集》,手不释卷。

    这本书的名字,是陈嘉猷给起的,书上没名字,陈嘉猷通读之后,猜测应该这是本名,仅限于猜测。

    众所周知,皇帝重视医道,而开辟交趾,以医道为先。

    而使团中,有二十几人精通医术,还配备了14个太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