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4章 首辅之争,案中案,桂怡离奇死因 (第2/5页)
r> 各道运输人员,竟和青楼等行业勾结,贩卖长相漂亮的孩童,从中牟利。 看看皇帝圣旨的语气,就知道皇帝之怒。 尤其在爆发汉宗案、妖书案、陈友案之后,爆发了养济院瘦马案,主要涉及皇帝的贴身太监王诚。 都察院的御史,已经写奏疏弹劾王诚,请皇帝收太监于内宫,勿用太监掌兵权,并希望皇帝规范太监用途等等,让天下恢复清平。 这种奏疏,天天都有。 皇帝向来留中不发,置之不理。 但这次王诚亲眷爆出丑闻,在皇帝心头上扎刀子,让皇帝被迫收回权柄。 阁部重臣,云集文华殿。 一个个愁眉苦脸的,本来掌内阁事的于谦,因为陈友案,而遭到贬谪,如今只有代首辅之空名,并无实权。 于谦干脆称病,不再出现此等重要场合。 内阁权柄由姚夔、王复、耿九畴等人瓜分,内阁自建立之初,本有凌驾于六部之上的趋势,于谦被弹劾而地位摇摇欲坠,内阁再次被六部压制。 “此案是江苏御史桂怡禀报的,这桂怡是慈溪人,唯恐天下不乱。” 姚夔贪图首辅之位,本想在这段时间主持内阁,将阁部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结果,养济院瘦马案曝光,就很考验姚夔整顿中枢,并处理此案的水平了。 “哼,这是盐商对中枢的反抗。” 耿九畴冷哼:“区区盐商,靠大明吸血而活,如今陛下要改盐政,恰逢其会,这些蠹虫,竟想炮制瘦马案来抵抗中枢,真是可笑。” 他是局外人,看得非常清楚。 首辅位置是给地方督抚留的,本该入阁的朱英和林聪被留在地方,年富、韩雍等人也留在地方。 天下各地督抚都有了安排,唯独辽宁督抚李贤没有。 而李贤督抚任期已经到了。 三年时间,不长不短,但李贤却给辽宁带来了新的景象,未来只要按着李贤的路子继续做,十年内,辽宁会成为北方巨富省份。 而接手李贤的,则是李贤的老搭档商辂,自然可以延续辽宁大治的。 那么,于谦离开内阁,和文官划江而治,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就解释的通了。 首辅的位置,可不是给姚夔的,而是给李贤留着的。 这是皇帝在给李贤铺路啊。 甚至,下一任首辅也不是姚夔,极有可能在张凤和王竑中间挑选,这是当年皇帝答应过的事情。 姚夔最多居于次辅位置。 而姚夔想当次辅,也得纳投名状,他抱怨盐商,皇帝何尝不是在拿盐商考验阁臣,看看谁想当次辅。 王复眸光一闪:“耿尚书所言甚是,那盐商祸国殃民,戕害孩童,必当严查!” “本阁以为,当速拟圣旨,着大理寺、东厂联手调查。” 好你个王复! 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争权夺利的关键时刻,比狗鼻子都灵。 耿九畴看好王复。 王复太善于抓住机会了。 倒于之后,权柄大增的是他王复。 以前王复在内阁里,属于和岳正一撮人,都是没什么话语权的透明人,可随着张凤、王竑被外派,于谦离开内阁,姚夔飘了之后,王复竟得到最大的权柄。 一声不吭,却笑到最后的人,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 案案没有他的身影。 案案他都笑到最后,可以说此人无处不在。 姚夔也反应过来了:“我来拟定中旨,务必严惩。” 他终究落后一步,心中气恼:“本阁看此案尚有蹊跷,朝中何时口风忽然对准太监了呢?” 这是个敏感话题。 朝中清流皆反对太监掌兵,请求皇帝收回宫中爪牙。 而像姚夔等依附皇帝的官员,则被骂成帝党,被口诛笔伐。 但无论文官武将,都不希望太监掌兵权。 反对最激烈的是勋贵。 一旦太监掌兵权,本就蛋糕不多的武将,就更吃不到饭了。 耿九畴瞳孔微缩,姚夔想拉拢勋贵? 他发觉王复不是小白兔之后,开始向于谦靠拢?想借于谦的势,拿下首辅的位置? 因为,驱赶太监之后,自然会有人为于谦鸣不平的,毕竟陈友案发生后,有御史弹劾陈友功劳造假云云。 尤其陈能,恬不知耻的弹劾秦纮,引起都察院的反击。 御史纠察天下,连皇帝都敢骂,凭什么不能质疑陈友的功劳? 陈能这蠢货,点燃了都察院的怒火。 顺带着的,因陈友案而被贬谪的于谦,就显得十分可怜了,所以民间出现同情于谦的苗头。 这是一步妙棋啊。 刚斗倒于谦,就开始拉拢于谦,对抗自己战壕里的战友王复了。 这才是政治斗争,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只有利益。 可是! 耿九畴却摇了摇头,觉得姚夔过于明显了。 盖因,于谦有大功傍身,连皇帝都不敢他,民间盛传他是当代郭子仪,当代岳飞。 这样的人,和皇权天生矛盾,皇帝根本就不信于谦,一点都不信。 皇帝用陈友案,拿掉了于谦的首辅位置。 就是因为他不信于谦,他不在京师,担心于谦被天下人加持,来抗衡皇权。 所以,在南京不停跟于谦斗法,拿掉于谦的权柄。 当然了,也点到为止。 因为,于谦有金身,不破于谦的金身,就伤害不了他的分毫,反而会让自己名声崩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