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2章 政策放宽容易,收紧难 (第2/6页)
“陛下,那您打算投入多少呀?” 李贤问:“投入多了,咱们白分土地给百姓,那是亏本的呀,前几年亏本一些可以,为了快速占领新地嘛。” “现在新地,都是边边角角的烂地,垦殖完全亏本,送都送不出去,重点是百姓富裕了,不愿意去新地了。” 这倒是实情。 像蒙古都司、捕鱼儿海省,突厥、鞑靼四个省,冷得能吐血,冬天零下四十度是暖和天,零下五十度正常。 开垦有什么用啊? 好地方都已经开垦出来了,像黑龙江和吉林,都是富饶的黑土地,开垦出几百万亩良田,肯定不缺人呀。 修一条公路,驻兵,派流官过去汉化野人,就可以了。 移民过去负担太重。 “照这么说,暂时是不能搞移民了?”朱祁钰语气低落,百姓太富不是什么好事。 就让百姓勉强吃饱,还吃不太饱,是最好管的。 吃得饱了,日子太好过了,他们就会闹幺蛾子。 十年前强行移民拆分,民间怨言不大,因为太穷了,中枢答应点好政策,就愿意去新地,吃苦耐劳的干,把一块块新地开垦出来。 现在家里吃饱饭了,凭啥走啊?凭啥让我开垦荒地呀?凭什么? “想个办法,推进移民吧。”朱祁钰也无奈。 真没辙。 而且随着工业化的诞生、推进,就会形成虹吸效应,城市化,边疆省人口会越来越少。 所以朱祁钰是希望百姓多生,孩子足够多,当地肯定不够吃呀,只能移民边疆省。 但种植经济靠天吃饭,灾年还多,只要一场饥荒,就把现在看似富庶的百姓打回原形。 说完了事。 朝臣返回府衙办公。 朱祁钰却收到一封军报,说范广手下的西征军思乡情绪严重,不想在西域打仗了,想回家,军中思乡情绪极大。 这是军吏司直接送上来的,上面有歪歪扭扭的名字,是很多军官的亲笔签名。 这件事,朱祁钰必须重视。 他把谢迁、王华宣来。 同时也在思索,这是范广失去了军心?所以底层军官越级禀报? 朱祁钰担心自己和底层彻底失去联系,所以开通了军吏司这条专线,是皇帝和底层军官直接联系的渠道。 皇帝严令,军吏司不许有瞒报,任何瞒报行为,皆被诛族。 这些年禀报上来的次数不多,但每次都是大事。 “陛下,这是大事。” 谢迁无比认真道:“西征军厌战情绪蔓延,对异乡感到恐惧,是以才越级禀报,此事若不重视,微臣担心西征军会就地叛乱。” 王华道:“可能是伊国公战败,看见同袍埋骨异乡,军中出现了强烈的抵抗情绪。” 其实,大明军人很赚钱的。 军功封爵就不说了,官职父死子继,卫所制基本废除了,官兵是征募的。 吃军饷和补贴,吃穿用度全是军中负担。 战场上的缴获,银钱全归个人所有,中枢是不要的,他们只需要走驿站,把钱寄回来就行。 皇帝优待军人,不停提升军人的社会地位,给战陨的军人立碑,安置伤残军人,退役后不止拿到退役金,还会安排到基层工作。 大明军人高达1700万,但上过战场的只有200万,多是以征兵的方式移民。 所以当一名大明军人,是光荣的是富裕的,一年军饷能娶一个媳妇,算上林林总总的补贴,一年娶两个没问题。 “若不重要,军吏司不会上疏给朕的。”朱祁钰道。 军中设有军纪司、军吏司和军事法庭,其中军纪司隶属于军机处,军吏司和军事法庭隶属于兵部。 “你们说,该把军队诏回来吗?”朱祁钰问。 “陛下,微臣以为若诏回这一批,戍边军将都会向中枢哭诉,进而寻求回乡的机会。” 谢迁斟酌着道:“但不诏回来的话,微臣担心西征军会就地造反,大明西进策略恐怕会受到影响。” “不如换个名头,以奖赏西征军立下战功,允准其回家过年的名头。” 朱祁钰觉得也行,只是这军队来回运输,靡费巨大,这是净亏损。 可不调回来也不行。 皇帝这些年包装自己,优待军人,现在军人集体上疏,请求回乡,皇帝若不答应,人设岂不崩塌了? 关键这支西征军中,有很多蒙人、女真人和索伦人,一旦皇帝置之不理,很快就会崩溃。 不止不能不管,还要快,用最快的速度回信。 “如果回家过年的先例一开,驻扎在其他边疆上的军将呢?难道也要一年一轮换吗?” 王华觉得这个名头不行。 朱祁钰摆摆手:“就用这个名头,明年就颁布政策,戍边军将,三年轮值一次,中间允许军将休半个月探亲假,中枢给发一笔探亲补贴。” “陛下,这得多少钱啊?”谢迁脸色直接变了。 这种边疆,指的是蒙古都司、捕鱼儿海、突厥、鞑靼这几个地方,正常是十年轮值,改成三年,靡费巨大。 “不止是花钱的事,万一路上逃了呢?”王华道。 逃兵在任何时代都是很多的。 “想想办法吧,过几年北疆就有人口了,建立卫所就好了。”朱祁钰头疼。 范广军中的西征军有七万人,这要是全回来,再送七万人过去,比打一场大仗花的都多。 孙原贞也听说了集体上疏,快步来到养心殿。 “陛下,此先例不能开,谁戍边没点困难啊?想家就集体上疏,那么还当什么兵?” “有困难就喊苦喊累,当什么兵?” “陛下,您开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