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8章 白话运动,新大陆和奥运会 (第3/6页)
r> 但被皇帝叫停了,让各地挑几个城市改建或新建可以,你把整个省都变成他们的建筑,那是大明的地盘,还是他们的? 掌蒙古都司的王恕,还想建波斯城呢。 但都不允许大规模建,建造一两个特色城市的允许的。 景泰二十八年,帖木儿亡国了,取而代之是的叶尔羌汗国、萨法维帝国和布哈拉汗国,三国鼎立。 有点像三家分晋的意思。 萨法维也可叫波斯第三帝国,占据的是波斯。 反正三国还在打,帖木儿确实是亡国了,但还有实力,反正中亚一锅粥。 波斯确实复国了,但他们的根儿没了,他们国家的东西,都被打包卖给了大明,帖木儿卖给大明大量女人,都是波斯女人。 波斯第三帝国虽然是帝国,其实就是个小卡拉米,要人没人,要啥没啥,被灭了一次,文化都搞断层了,波斯语都忘记了。 反正美人在大明非常受欢迎,至于丑的也有用处,当粗使丫鬟呗,累活有多是。 大明涌入上亿奴隶,女奴高达三千万以上,青楼迎来了大爆发,以前青楼讲究,现在青楼是遍地开花,一条街恨不得开十家,反正买一批女奴就能开。 就是苦了大明男人了,一天天太累了。 大明现在除了机械、化学、生物之外,各行各业发展突飞猛进。 尤其是文学,皇帝重视,民间便爆发出恐怖的活力。 但民间出现了白话运动。 像京剧、昆曲,实在太高贵了,没文化根本听不懂,简直是筛选听众,反而接地气的相声、小品、评书,大众更加喜欢。 民间出现了去文言,用白话的运动,愈演愈烈。 说来说去,就是京剧太曲高和寡,二人转才是百姓乐意看的,因为看得懂。 戏本也从文言,往白话方面发展,书籍的质量直线暴跌,本来一本书几万字就是长篇了,现在诞生了二十万字的。 白话、水文,常态化,而市场反响特别好,因为百姓能看得懂。 像以前写的那些戏本,好是好,老百姓看不懂,自然就没法欣赏,只有全国一小撮人,才能看懂。 而景泰二十八年,大明人口超过了八亿,8.2亿。 文化水平高的,能听懂昆曲的,也就两三百万人。 其余的都是滥竽充数,听的一个高雅罢了,根本就听不懂里面的典故。 反而,白话,白话戏本,在民间得到了巨大反响,口语化,逐渐充斥在书籍之中。 这里面也有技术原因,印刷水平直线提升,印刷价格降低,造纸术提升,纸张成本降低,不用省着纸用了,想写什么就写吧。 景泰二十八年,年中,皇帝下旨,令天下奏疏尽量口语化。 用实际行动,支持白话运动。 白话运动,还有一层深层次原因,是西方文化涌入大明,像荷马史诗,完全是白话文嘛。 文人圈子普遍认为这本史诗水平太烂,不值一提。 但是,这史诗在民间反响很好,因为百姓能看得懂,像苏格拉底的著作,有学问的不屑一顾,民间却趋之若鹜。 这就是白话运动必然要发展的。 大明人口基数太大,让他们都学文言,太强人所难了,老师严重不够。 口语化就不一样了,遍地都是老师,认字就能当老师。 一篇古文,你全认识,但你全看不懂,连一起读你读不明不白。 一本现代书,认字就能读下来,基本能明白。 哪个好? 甚至,一篇古文,一个人用一辈子都未必能读透,这是古人的大智慧,筛选能力太强。 那是给顶级聪明人看的,小白就退下吧,这叫文化高贵。 所以,停用古文,采用白话,势在必行。 随着白话文推行,民间著作就更多了,以前就多,因为当官的多,有文化的多,但白话文推行,认字就能写书了,写书门槛大大降低,著作自然大爆炸了。 皇帝又喜欢文学、艺术,民间想讨得皇帝喜欢的人太多了,自然拼命研究。 还有一点,市场需求庞大。 八亿人口啊,就算有三亿成年人,都是需要精神生活的,他们能听懂看懂的东西,就是最好的。 市场倒推白话运动,文化开始新一轮大变革。 文学发展最迅猛,其次就是医学。 景泰二十七年,大明完成了第一次手术,手术对象是一头猪。 中医发展更是恐怖,尤其医学纳入科举的一科,几乎个个秀才都会医术,皇帝重视,民间就重视。 皇帝喜欢,民间就都喜欢。 大明医者前所未有的充足,送到非洲的医者,就有三万人,其中包括外科手术医生两千人。 唯一可惜的是,机械、化学遇到了巨大瓶颈,这东西得靠几代人慢慢积累技术,不能一蹴而就。 大明发展千好万好,就是工业革命推不动。 缺乏技术积累,所以皇帝要引进大批技术人才,强制推动工业革命。 “陛下,微臣觉得很难。” 陈嘉猷听边永说的,知道了皇帝的想法:“欧罗巴并非穷困,虽然贵族愚蠢,但还是有施展才华机会的。” “大明距离欧罗巴太远了。” “微臣这次好说歹说,带回来的人才还是不多的。” “除非欧罗巴动乱,大明又要和他们接壤,咱们才能接收一批难民。” “不然没办法的。” 陈嘉猷实话实说:“陛下,您实行的保护法,已经让欧罗巴诸国不满了,他们认为大明在欺骗他们,所以也对大明禁止出口,甚至不许大明商品进入欧罗巴。” “微臣觉得,实在没必要实行这么严酷的禁令。” “谁都不是傻子,咱们得给人家好处,人家才愿意和咱们合作嘛。” 朱祁钰哼了一声:“这道理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