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19章 大理南诏澜沧篇:穷省、乱象、肃清 (第5/5页)
皇祖父实在太勇猛了。 一个省就敢抓上百万人,大明五十七个省,得抓多少人啊,就不怕造反吗? 还真不怕。 老四不止不怕,还等着人造反呢,他好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 被抓之后,整个南诏所有部门瘫痪。 大批大批官员,或从中枢调派,或从地方递补。 基本都从地方递补的。 景泰十几年时,大明忽然扩大庞大的疆域,又改革吏治,皇权下乡,朝野上下非常缺人才。 可到了景泰六十六年,朝野上下真的不缺人啊,甚至举人、进士已经人满为患! 秀才就别说了,秀才已经被大学毕业生取代了。 到景泰六十六年,大明已经有八亿大学生了,若从从政角度来看,大学毕业就是秀才,往上就能一步步考进士了。 大明秀才,可以说遍地都是。 真要是朝廷极端缺人的话,可以从社会上招募。 可是,大明举人也非常多啊! 不能用多来形容,要用泛滥来形容。 太学毕业后,就是举人了,等于博士毕业。 截止到景泰六十六年,大明共有举人270万人,而未从政的举人,高达230万人。 就是说,举人中只有30万人找到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极有可能还只是底层公务员,而不是官员。 举人的失业率,是最高的。 说到进士,考取举人后,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但从国子监毕业可考不上进士,这只是一个学习的渠道。 考中进士,才是开启从政道路的开端。 截止到景泰六十六年,大明共有34万进士。 因为进士在扩招啊。 景泰十几年的时候,进士非常值钱,下到地方去,也是八品县丞,就相当于副县长。 当时因为朝廷极端缺人,连秀才举人都有机会。 可到了现在,进士是年年扩招,从头榜、二榜、三榜、四榜……都到了十二榜了。 可是呢,进士起步,就是地方一个县城的科长。 地方县城采用的知县、局长、科长三级制度。 正常来说,六年就能干上知县的,可那是理论层面的,倘若中枢没人,十年也干不上知县。 因为太卷了啊! 以前大明不停开疆拓土,稀缺大量基层官员,什么人都能上。 现在的,地方盘子就这么大,各地官员还不死,得占着官位,他们又生了一群儿子,儿子侄子外甥一群亲戚,都等着当官呢,典型的狼多rou少。 还有宫中的宫人家属呢,太监家里有义子侄子,宫女家本就位极人臣,但穷亲戚也多呀,多少得帮衬一些吧。 再加上勋贵家的亲戚里道的。 还有那些攀龙附凤的男女,家里总有人需要安置的。 如此就造成了基层官员能卷死。 一个进士,按理说能六年当上知县的,可是,倘若朝廷没人,也就在基层蹉跎了,上不来的。 这些年越来越卷,越来越上不来了了。 已经卷到,不是朝廷有人就能升迁,而是得有很铁的关系,才能升迁。 这个铁,单说搞好关系纯属耍流氓,得上钱啊。 当官就为了权财色,不上钱,人家凭啥让你升官啊。 所以,造成了吏治混乱,贪腐严重,朝廷得了癌症,再不抓紧放血治疗,大明就没了。 所以呀,朝廷这边抓人,人群中就在有人笑,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终于轮到我了! 这些人,就是在地方蹉跎无法升迁的进士们。 这些人,就是本该递补进入官场,却被权贵抢走了位置的进士们。 朝廷肃清吏治,压在他们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搬开,他们就能直接递补上去,甚至抓住机会,能一跃升天。 朱厚暂时停留在蒲甘。 因为各地都在抓人,很有可能这些人狗急跳墙,对他下手,干脆就呆在这里,等待风波过去,再行巡视。 在此期间,他派人出去了解南诏省。 这个被大明征服的省份,本地的土著到底去哪了? 看完北缅的地形,朱厚可不信,本地土著能被彻底肃清,肯定是被杀一部分,但更多人是变成明人了。 经过多方走访,查询地方志,才终于知道。 其实,本地人,主要是缅人、孟人、骠人,北面靠近大明的,则是傣人。 和云南的傣人,同族同源。 所以,当明军杀到这里的时候,傣人是被宽恕的,因为同属华夏,傣人是不被屠杀的。 就有很多缅人、孟人、骠人,伪装成傣人,并入了大明。 本地土著能征善战,抓到的俘虏,基本被卖去了楚国,有的被卖去了大洋洲。 剩下的就是躲在深山里的土著了,这些一般都被肃清,抓走,卖掉,有一小部分变成了明人。 根据大明估算,整个缅甸约有270万人口左右,大明杀了六十万男丁,卖掉了八十万左右,其余的男女则并入了大明,变成了大明傣人,成为华夏苗裔。 所以说,大明看似将本地肃清,其实只是杀死了大多数,主要将男子数量给弄到最少,这样就能变成极少数,最后化整为零,吞掉。 之所以没送进国内当奴隶,因为大洋洲五国给的钱多呀。 而且五国需要勇士抵抗天敌,用缅甸土著去路正合适,活下来的就变成大洋洲的明人,死了的就是命不好,和公平。 土著中,约有一百万女人,挑出好看的二十万卖到了大明,其余人则嫁给了移民来的百姓。 仅存的30万男丁,则变成了傣族,以华夏苗裔的方式存活下来。 反正缅甸消失了,只剩下大明两个省,南诏和澜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