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3章 马六甲吞武万象篇:肤色自由、身高节节攀升 (第3/5页)
提雅、巴真武里、沙拉武里、佛统等这些富裕地方,可以说整个曼谷湾全在汴直隶里。 汴直隶一直在吸血吞武省。 景泰六十五年,撤汴直隶,将汴直隶地区还给吞武省。 但保留曼谷。 汴京人口从巅峰3900万人,削掉这些城市后,仅剩2600万人,而常住人口却有3100万人。 因为汴京是大明第三京,又是靠海的京师,朝廷所有好政策都会倾斜于汴京。 而且,汴京是稳定百越地区的要地。 朝廷在这里设汴京京营,设一个都督府和军机大臣,常备水陆军队80万以上。 可以说,汴京是整个百越之地的政治中心。 火车没兴起前,朝廷要设一位阁臣,在汴京办公的。 虽然中枢裁撤了南京朝廷,但在汴京却有一个小朝廷,随时处置一些军过大事。 随着火车兴起后,才逐渐诏回一些官员。 但必须有一位阁部重臣,坐镇汴京,处置汴京诸事,即便电话、电报已经出现的今天,朝廷也没有裁撤。 工业革命后,汴京增设一位工业大臣,负责在汴京建厂,基本南北两京有的,汴京都要有。 所以,汴京才吸引了这么多外来务工人员。 随着汴直隶裁撤掉,周围人才正在往汴京聚集,估计用不了多久,汴京还会突破三千万人口的。 这么多人口,管理是很难的。 朝廷以市区县制,市内多个区,区县平级,汴京有十四个区,这次就剩下曼谷后,汴京所有资源都会倾斜进入曼谷。 未来十年内,曼谷会成为汴京最大的一个区县。 汴京就是原大城,佛教气息极为浓郁,在这里的伊教和基教,几乎没什么立足之地,只有很少的妈祖信徒,因为曼谷靠海,要靠海吃饭的。 基本靠海吃饭的人,都信妈祖。 根据统计,大明有6亿妈祖信徒,比黄教信徒要多,几乎挤掉了黄教,成为第五大教派。 汴京设立极早,又在大城的基础上建的,本身就佛教气息浓郁。 经过这些年扩建,并没有毁掉庙宇,原来的大城变成了内城,大城皇宫也被改为汴京博物馆,陈列物很少大城王朝的东西,更多的是国内运来的宝物。 但大成王朝建了很多庙宇,这些庙宇,都被老皇帝一一敕封,现在都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日日香火火爆。 汴京却不是佛都,佛都在辽宁。 老皇帝是什么好东西都往国内搬,像汴京虽然在建设,却在保证国家不分裂的基础上建设。 就像汴京设置官员,根本目的是控制整个百越之地,不会被分裂出去。 朝廷确实会花钱建设汴京,也在推动汴京工业化,却不会将核心科技放在汴京。 看看大明的军工厂设在哪,就看出朝廷的心思了。 百越之地只有一处小型军工厂,就是在交趾。 供应百越之地军工厂,主要靠琼州府,琼州府拥有最完善的军工产业链,交趾只是吃琼州府的剩饭罢了。 朝廷没在百越之地设一个军工厂,就是担心百越叛乱,等朝廷大军到了的时候,百越已经没了。 京汴铁路,在铁路技术刚刚成熟时,便提上日程,仅用三年时间,就修建成功。 连接了京汴铁路,就连接了整个百越之地,因为铁路是全国同时修的,各地一起修,速度自然就快了。 有了电力,汴京也是第三个连接电话的,可见朝廷多么重视这块地方。 不重视不行啊,整个百越之地,算上交趾、婆罗洲,人口超过十亿人,常住人口十五亿左右,怎么可能不重视? 而且,这里是大明最重要的产粮基地,战略位置等同于东北,出产了太多粮食,又都是沿海富裕地区,海运时代到来后,这块地方每年会为朝廷贡献十亿左右的赋税。 作为赋税重地,朝廷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朱厚煐却发现,汴京百姓很黑,他们并不追求白肤,而是追求健康肤色,这边热得不行,却还都喜欢户外运动,不晒黑才怪呢。 这里的女孩和京中的女孩不一样,京中女孩追求肤白貌美,这里的女孩追求健康本色,黄皮肤就是黄皮肤,没必要为了所谓的白,去改变自己的血统。 从这一点来说,汴京人更文化自信。 其实,民间的肤色之争,朝廷也发过圣旨,认为健康的本色就是最好看的,过度追求白皮肤,反而是病态行为。 汉人本就是黄皮肤,皮肤细腻汗毛较少无臭味,这很正常。 所谓的白皮肤,也是健康的白,而非病态的白。 有人为了让自己变白,饿着肚子,不肯吃饭,拥有病态的白,害的只有自己。 反而汴京人不过渡追求变白,就是非常好的。 朱厚煐却不知道,汴京是化妆品消费大市。 新京化妆品消费量排名靠后。 大明化妆品制作基地,有两个,一个是朝鲜汉城,一个是广东深圳,天下所有化妆品,基本都出自这两个地方。 汴京房价,却是非常高的。 因为这边气候好,适合北方人过来过冬,朝廷就在这里建了几百个疗养院,朝廷年纪大的官员都会跑到这边过冬。 而夏天,这边人就很少了。 候鸟走了,本地人都在工厂里打工赚钱,天气过于炎热,不会出来瞎溜达。 而本地的有钱人,则去北方避暑了。 因为天气异常炎热,整个百越之地,包括广西广东云南地区,人均寿命都很低。 大明平均寿命在67岁左右,而百越之地平均寿命却在61岁,因为天气太热了,出去劳作,完全是减寿。 这边最缺的,就是冰。 冬天的时候,有北方商人过来卖冰,储存不易,所以冰的价格比较高。 硝石制冰确实可以,但硝石的军工管制品,不允许民间售卖。 朝廷每年是给这些炎热地区用冰补贴的,每家都有,叫冰补,北方地区有冬天的热补,就是供暖补贴,老皇帝对天下人都是一视同仁。 这笔钱从景泰四十五年开始发放,发放了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