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天工开物 (第2/2页)
学校的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苏虞说道:“原本就是废弃书院,先生买下来花点钱就整顿下就行了,按照您的吩咐,只要能有讲学和住宿的地方,其他的地方可以慢慢扩建。” 苏泽点点头,他返回南京后就在南京找地方,最后在燕子矶边上找到了一个废弃的书院。 这是一座宋代的废弃书院,不过因为一直都有闹鬼的传说,所以一直被废弃着。 这块书院也没有主人,属于公家的土地。 苏泽就用方望海的关系,从应天府手中买下了这个书院。 苏泽又请来工匠,还花钱请南京工部的吏员帮忙出了图纸,加上从南禅寺带来的三十个精通木匠手艺的弟子,很快就将这个书院给修整完毕。 苏泽点点头,对着苏虞说道:“这事情办的不错,你明天就是府里的副总管,方爱竹回来了之后让他来见我。” 苏虞有些高兴,他在苏家薪水丰厚,苏泽和方若兰都不把他当做下人,而是当做亲戚看待。 这些日子在外的事情都给他cao办,办的都不错,现在苏虞是仅次于方爱竹的苏府第二人。 苏虞更高兴的是自己卖了力气,自家儿子就能更受重用一些。 不一会儿,行色匆匆的方爱竹踏进苏泽的书房。 “姑爷,苏州那边的事情解决了。” 方爱竹是苏泽用惯了的手下,如今更得到信任,苏泽在苏州、上海的那些产业,都是方爱竹来回奔走的。 苏泽还送一匹上等的西域马给方爱竹,今天他从苏州赶回来,就匆忙来见苏泽。 “苏州那边平定了?” “用了徐时行公子的帖子,把那几个码头力夫保出来了,只是这些恶少不好对付,我已经让码头力夫成立行会,结社自保了。” 苏泽掌控了上海码头之后,虽然江南的粮荒已经缓解,到那时福建转运的南洋低价粮食,依然受到江南的大家族欢迎。 原因很简单,只要粮食价格低廉,那么将更多的稻田改成桑田,就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苏州更多的大户都在今年选择移植桑树。 而苏泽掌握了从倒卖福建转运的南洋粮食的贸易,同时也组织苏州商人卖货到上海,卖给福州的市舶司丝绸。
虽然陶公公压价厉害,但是如今世道就这样,国内丝绸贸易萎靡,出口是个爆发的增长点,不仅需求量大还稳定。 所以苏泽还在苏州府买下了一座码头,专门转运丝绸去上海港口。 可是上个月码头遇到了麻烦了,码头雇佣的装卸货物的力夫,和苏州城的恶少帮起了冲突。 苏泽问道:“这帮恶少什么来头?” 方爱竹说道:“苏州府中一些富家人家的子弟,不读书进学也不经商,在街市上闲逛,也有那街头地痞无赖跟着厮混,他们就歃血为盟,自号为‘雄杰’。” “去年官府号召团练,这些恶少也自称搞起了团练,又雇佣打行的人做帮手,如今在苏州欺行霸市,就连苏州府的公人,也不敢随意开罪他们。” 原来如此,苏泽倒是明白了。 其实现在的江南,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非常的繁荣了,大片的城市工坊,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城市经济迅猛发展。 就和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一样,在城市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也形成了大量的城市灰色地带。 伦敦黑帮和和现在苏州城内恶少,其实就是时代发展之后,诞生了一部分可以脱离土地经济,在城市中捞偏门为生的职业出现,这也是生产力发展,城市发展产生更多职业后的结果。 生产力发展就是这样,随着社会发展也会诞生新的灰色和黑色地带,而发展更加缓慢的官府管理的滞后,会进一步放大这些灰色地带。 苏泽不相信是苏州府的“官吏不能治”,只能说一部分官吏也融入到了这个灰色地带中去了。 苏泽对着方爱竹说道:“给上海那边送信,下一次飞剪船来的时候带信回南平,让熊五去苏州,把码头交给他,这事情就要他来办。” “明白了。” 苏泽放下笔说道:“还有姚春,也让他乘坐飞剪船来南京,这本书排版印刷交给他来做。” 方爱竹看着桌子上的图纸和文字,忍不住说道:“姑爷,这书真的要公开刊印吗?这上面很多可都是万金难换的秘方啊。” 苏泽倒是不以为意的说道:“这些产业我还能全部都涉足?不可能的,而且市面上的商品越多,货物越多,掌握渠道才赚的越多,而且这些方法推广出去,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方爱竹对苏泽有些敬佩了,苏泽写的这本书他也知道,包含了各种商品的生产方法,还有很多农作物的种植和培育内容,这其中还包含了苏泽制造白糖等秘方。 这些都是赚钱的法门,可以说是比市面上流行的《能多鄙事》还全面的商业百科全书。 苏泽竟然要将这些都写在书上公布出去,方爱竹可以想到其中一些产业能够赚到多少钱。 这其中甚至还有更先进的棉布纺织机的制作详细图纸,要知道这可是比华亭徐家用的织布机还高级的织布机,苏泽竟然就这样写在书上公布出去。 方爱竹佩服苏泽的魄力,这本书可以说是能让万家生财的宝书了! “这有什么,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连家传的药方都要贡献出去,对了,李时珍的书怎么样了?” 方爱竹回复道:“李神医已经写完了第一卷了。” 苏泽点头说道:“可以慢慢出版,第一卷就是常用药方和草药辨识,能便民实用就行了,不需要太复杂的药材。” 方爱竹点点头,他帮着苏泽收拾书稿,苏泽写完一章,又开始画起设计图来。 【完成绘图,绘画技能 10,Lv4,200/400】 这是水利灌溉轮车的设计图,这东西在江南并不少见,但是苏泽还是详细写了制作的方法和原理,这是给一些落后地区的人看的。 “姑爷,这书叫什么名字啊?” 苏泽笑着说道:“天工开物。” 十日后,天工书院在南京建成,苏泽开始招募第一批学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