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第一逍遥王_第六百一十四章 小友之言,发人深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四章 小友之言,发人深省 (第2/3页)

言甄从一旁拍起了马屁。

    作为一个京城多年的名医,自来是有着清风傲骨,何人能看见京城孙老拍人家马屁的时候?

    但!

    拍老师的马屁,不寒碜!

    能将自己这个有着当世医圣之名的族叔讲教得如同稚子初学。

    这份学识层次,试问,这天下何人能比?

    他孙言甄,是闯了天大的狗屎运啊!能拜得老师这般明师!

    只要跟着老师混,何愁不能医术通玄!

    为了一表师态威严,严厉打击这“溜须拍马”之风,唐苏凡清咳了两声嗓子,煞有其事的装了起来。

    “咳咳,什么玄妙知明,医者一途,向来是不忘初心,不妄自而非,需一生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方得始终!再说,我一个未堪医道之人,岂能就是什么玄妙知明了?”

    这老头儿,越吹越高了。

    如果他真有这个本事,别说自己徒弟吹吹,他不出去装一手就是好的了。

    但乃何自己不真的是个半吊子吗?所谓底子不实走路虚,不能被抬的太高啊~

    孙言甄神色一震,如闻黄钟大吕。

    低调!实在太低调了!

    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低调如尘吗?

    这才是真正的医者风骨,超然世外了~

    孙言甄直接起身稳稳一礼:“先生之言,学生受教~”

    原来,真正的医道大者,永远实以未堪医道而论之,以后,我也一定要到先生这般返璞归真的境界。

    随后,唐苏凡露出了一个孺子可教的笑容。

    “苏凡之心性,老夫钦佩,深感之至啊~”

    就连孙思邈,此刻也是神色大动的连连赞叹。

    医者之谦仁之心,不外如是啊~

    自己这个族侄,确实是得了好运呐~

    不知多久。

    抬眼间。

    已快是暮云四合之色。

    这晚冬天黑的早,也不算什么稀奇事。

    临走之前。

    唐苏凡起身相送,这一顿饭,吃了三四个小时,腿都坐麻了。

    随即,听闻这两天长安城还是乱得慌,族侄二人必须早些回去。

    不然,长安这时候审查的紧,城门进往的时候容易堵塞。

    说白了就是……

    下班点儿了,遇上查得严,城门处堵车,哦不,堵马~

    随后几句之间,唐苏凡把自己这老徒弟拉着打听了一会儿才知道,这几天长安城内民声惶惶,“热闹非凡”。

    而外,也爆发出大大小小的民怨内乱,亦或者偷袭官府的各种民怨暴闻。

    多新鲜……

    一个风光无限的圣上巡游,与民同乐,却变成了一个叛贼作乱,皇家威严扫地的场景。

    这不仅让得民心大动,更是让皇室的威严成了被天下有心人大肆鼓吹的笑话。

    自古以来,舆论声势的聚集得慢,但同样一旦行成声势去得也慢。

    大唐内。

    在那些天子远在的地方,本就门阀通达,徇私枉法,治安廖乱之事比比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像长安。

    这一点,唐苏凡是司空见惯的。

    这时候,不过给那些挤压的民怨一个适放的点。

    这个点,还真的必须从长安传出来。

    如今,不正是恰如其分吗?

    虽然对大唐造不成什么类似揭竿起义现实性的后果,但真正可怕的,是那天下民心与百姓思想!

    如今朝廷与异邦之战正在焦灼之时。

    这时候,动的民心尚且还可掌控一二,但最怕的,是动的军心!

    那将绝对绝对是无法思量的后果!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自古以来,在这个知识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年代,军心之变是容易太多。

    一旦这样,那大唐内外将是一个诺米骨牌的效应。

    不用想也知道,现在只要是个会用兵的人就知道……

    现在突厥前线那边,绝对有人到处鼓吹长安事变。

    而且吹的妄声乱起,骇人听闻……

    一旦到了哪个境地,后果敢都不敢想。

    可以说,内忧外患也……

    唐苏凡回到院子,坐在了后院儿的亭子中,喝了酒的面色有些凝起。

    难怪这两天那几个老家伙轮着班儿到自己这儿来敲门,原来老李这厮遇见事儿了啊。

    ……

    贞观三年。

    正月二十一上午。

    距离长安城上元大乱已经过去五天了。

    长安城。

    皇宫。

    这几日的承庆殿,几乎是灯火通明,日夜不息。

    早朝之后,今日的承庆殿,人格外的多。

    除去居于首位的天子李世民,周围两边坐满了李世民的肱骨。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戴胄,魏征……

    而唐俭奉命,早就在上元之前已经奉旨出使突厥,助战勤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