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严谨与科幻 (第3/3页)
萧伯纳“嗯”了声,说:“福格先生这趟旅行一共花了将近两万英镑,折合50万法郎。而《茶花女》里玛格丽特穷奢极侈的生活一年,花费才十万法郎,所以说,《八十天环游地球》确实挺科幻的。”
用小仲马的作品打趣法国人,惹得凡尔纳更忍不住笑了。 他连连咳嗽几声,这才勉力平息下来, “哼!以后不用英国人做主角了。” 萧伯纳摊手, “不用就不用吧。福格先生在途中抱得美娇娘,这明显是你们法国人擅长的事。” 凡尔纳微微得意道:“你们英国人也不用妄自菲薄。” 两位文豪竟然像小孩子一样互相开玩笑。 又聊了几句,话题绕了回去, 凡尔纳继续问:“陆教授,你还没回答我刚才的问题呢,为什么你会觉得《八十天环游地球》是科幻作品?” 文学评论家们认为,这部的主题很丰富, 漫游主题、侦探主题、爱情主题…… 多种主题相互交叉、融合,让读者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 甚至还有人在其中读出了人文主义思想, 就比如印度的那一段儿,凡尔纳借笔下人物之口,表达了对印度野蛮殉葬制度的愤慨;还有旧金山大会上福格挨打的一幕,讥讽了美国民主选举的混乱。 但是,这么多主题中,评论家们觉得唯独没有科幻。 陆时说:“科幻……诸位先生,你们觉得科幻是什么?” 此话引得众人沉思。 过了片刻,罗兰率先开口道:“科幻作品,应该像《海底两万里》那样,有许多神奇的科技。” 这话都用不着陆时反驳, 一旁的庞加莱摇摇头, “罗曼,科幻的鼻祖作品是什么?” 他虽是数学家,却有极强的文学功底,所以问这种问题并不显得怪异。 罗兰回答:“应当是《弗兰肯斯坦》。” 萧伯纳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英国人的作品。” 《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的作品,这本书让她被誉为“科幻之母”。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丈夫名叫珀西·比希·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庞加莱说:“《弗兰肯斯坦》中有许多未来的科技吗?” 罗曼微微皱眉, “这……” 庞加莱说道:“虽然我不知道科幻该如何分类,但我可以很明确地说,《弗兰肯斯坦》立意相当深刻。” 陆时接过了话茬, “没错,那本书的经典就在于探讨了人类和类人的伦理问题。” 庞加莱愣了愣,随即一拍手,激动道:“好!好一个‘人类和类人’!不愧是陆教授,总结得太好了。科幻不只是狂想,还可以往深度上发展。” 说着,庞加莱对陆时投去了崇拜的目光。 陆时难免有些尴尬, 他岔开话题,说:“其实,科幻的分支很多。我能想到的,就包括世界探索、文明之间、平行世界、时间旅行、灾难与重生、人类与类人……” 越说越多。 众人用诡异的视线看着陆时, 盯—— 陆时赶紧住嘴。 他问:“有什么问题?” 萧伯纳说道:“有些我能理解,比如世界探索,凡尔纳先生的《地心游记》、海洋三部曲应该都算在其中;人类与类人,刚才也举过《弗兰肯斯坦》的例子了。其他的该如何解释呢?” 陆时说:“文明之间,就是两种智慧文明之间的接触、交流。” 众人沉默。 过了好一会儿,有人问道:“这类作品,有前例吗?” 陆时读过的作品何其多,当然能举例, 但他一时半会儿只能想起克拉克的《童年的终结》,而那本书发表于1953年,肯定不能拿来举例。 他说道:“我就是这么一说。” 神特喵的“这么一说”。 凡尔纳觉得自己的心像是被猫抓似的,又问:“那别的类型呢?陆教授可否举个例子?” 陆时想了想,说:“我之前给夏目讲过……唔……夏目就是我的室友,我给他讲过一个故事,叫《最后一个人》,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此话一出,三个法国人看陆时的目光都变了, 尤其是凡尔纳,简直像是刚成年的小伙子见到了赤身果体的美女,仿佛要把他生吞活剥了一样。 萧伯纳拍拍陆时的肩, “你啊,真适合出来做交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