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0章 睡不着了! (第1/4页)
英伦文豪正文卷第220章睡不着了!陆时拉开车窗帘, 斯德哥尔摩的傍晚便如伦敦的午夜, 寒风凛冽, 静默无声。 这座城市仿佛被冰块填满,一切都变得沉寂而神秘。 陆时的手指节都被冻得发白了, 刷—— 他拉上车窗帘, “真冷。” 旁边的庞加莱附和道:“幸好托翁选择待在酒店,以他七十岁的高龄,肯定受不了这个温度。对了,陆教授,怎么不见萧先生?” 陆时撇撇嘴, “之前我和老萧联合起来怼了瑞典文学院,他肯定不愿意来触霉头。再说了,蒙森教授也……哼哼……” 总之,萧伯纳溜得很快,或许也有法国人血统。 庞加莱不由得笑, “说起这件事,你准备怎么解决?” 陆时沉吟,没有回答。 旁边的罗兰却说道:“陆教授本就和蒙森教授一样,是历史学者。既如此,当然要拿成果说话。” 庞加莱:“……” 小老弟可真敢说。 跟蒙森比成果? 那得多难啊…… 要知道,蒙森写《罗马史》时有个梦想,就是以后的罗马历史研究者看他这书就够了,不需要看前人的史料。 敢以此为目标的学者,能没几把刷子? 庞加莱问陆时:“陆教授,你觉得《罗马史》有缺点吗?或者说,你是怎么看待那一系列作品的?” 陆时摊手, “缺点肯定还是有的。就比如,他只写了罗马共和国,却不写罗马帝国。” 有一本书叫《罗马帝国衰亡史》,成于1788年,作家是英国人爱德华·吉本。 这本书从哈德良时代开始写起,与《罗马史》的时间轴非但没有重合,之间甚至还空了150年的间隙。 由此不难看出,《罗马史》确实不全。 当然,也是罗马跨度长所致, 长得离谱。 罗兰说:“这个不算吧?蒙森教授自己说,他认为凯撒之后的罗马已经变味了,凯撒是罗马最后的卫道士。这是他不往后写的原因。” 这一点确实, 在《罗马史》第五卷,蒙森写道: “ 那真是一个陈旧的世界了,即使凯撒那般得天独厚的爱国心都无法使它回春。黎明必待黑暗过去始得回返。但凯撒至少在酷热的正午后,带给疲困的地中海人一个尚可忍受的黄昏。 ” 史诗感扑面而来。 陆时轻笑, “蒙森教授笔下的罗马是分裂的,我想,这跟他善于描写战争场面有关。” 罗兰点头道:“《罗马史》最精彩的两部分,分别是汉尼拔战争时期和凯撒时期,着于兵事笔墨极多。但‘分裂’一说从何而来?” 陆时回答:“汉尼拔战争,就以第二次布匿战争为例,现在普遍认为的英雄是谁?” 罗兰:“大西庇阿?” 庞加莱:“马塞卢斯?” 两人说了两个名字。 陆时“嗯”了声,肯定地说:“他们都是。而且,蒙森也很客观地进行了表述。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他是赞扬罗马元老院的,他笔下的罗马人民充满激情和活力。” “啊这……” 罗兰反应过来, “这么说来,蒙森教授写第五卷的时候,画风一转,开始夸赞凯撒、诋毁元老院,有些奇怪啊……” 从人民史观到英雄史观, 态度变化非常大。 也难怪历史学界对《罗马史》存在两种观点: 一、罗马人民和元老院的奋斗史; 二、凯撒传记。 罗兰倒吸了一口凉气, “陆教授,伱难道觉得是抄……嘶……” 陆时白了他一眼, “那怎么可能!?” 罗兰尴尬, “我刚才什么也没说。你们什么也没听见。” 庞加莱插话进来:“史学观点骤变有两种可能。其一,《罗马史》共分五卷,从1854年写到1885年……三十多年,什么事情是不能变的?” 罗兰问:“其二呢?” 庞加莱解释:“第二种可能是个人喜恶。坦白讲,我读第五卷时,感觉蒙森教授对凯撒抱着极深的感情。而且我相信,但凡读过那些文字的,应该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想法。” “……” “……” “……” 车厢内陷入沉默。 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